“行进中国”调研行
活力西藏|“衣”脉相承 非遗“织”出美好生活
人民网“行进中国”西藏调研采访团
2024年07月11日15:08 | 来源:人民网-西藏频道
小字号
七月盛夏,位于西藏林芝市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林海苍翠、云雾缭绕。年过五旬的珞巴族大姐亚依席地而坐,双脚紧贴踏板,双手和梭子在织布间来回穿梭,犹如弹奏般灵活,织布机时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在一拨一梭之间,一块利用传统工艺织成的红色布料即将完工。
亚依是米林珞巴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家中排行老小,9岁便开始跟着母亲学习织布。
“我们喜欢佩戴彩珠、海贝这些装饰品,红色和黑色是最为经典的颜色。”拿起一件男装模型,亚依向记者介绍,珞巴族的男士套装叫“纳木(音译)”,一件衣服需要6至8米的布料,一个人需要织3至4天。
珞巴,藏语意为“南方人”。珞巴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米林市、墨脱县和察隅县等地。珞巴族服饰由早期的采集、狩猎服装演变而来。根据习俗,珞巴族女装的“加崩”(围裙)“里搜”(脚套)等均由绵羊毛织成;男装“纳木”(套装)的原材料则以山羊毛为主。
2008年,米林珞巴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把布料缝起来之前,我们会用脚把它踩得紧紧的。这样以前的人出去打猎、干活,就算遇到下雨也不怕了。”亚伊边笑着边用双脚演示。
近年来,西藏有序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截至目前,西藏共设立非遗工坊173家,直接吸纳脱贫人数2324人,带动就业人数5738人,年均收入3.7万余元。
亚依告诉记者,以往珞巴族没尝试过的围巾、钱包等品类,现在款式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通过织布技术,她每年能增收8000元左右。雪域仙境之中,越来越多的“亚依们”坚持传承传统技艺,不仅织出了原汁原味的经典华服,也不断织就着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唐维红 陈曦 刘凡 申佳平 赵晨)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