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立德树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北京“组团式”教育援藏赋能拉萨教育事业提质增效

2024年05月10日10:07 | 来源:西藏日报
小字号

  教育援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方式选派援藏教师,开启“组团式”教育援藏先河。10年来299名北京教师奔赴雪域高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首善标准、需求导向,倾情支援、持续发力,赋能拉萨教育事业提质增效。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北京教育援藏团队紧紧围绕这一根本问题,发挥北京援藏优势和拉萨首府优势,旗帜鲜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率先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并通过创新开展“京藏同心、见字如面”书信交友、京藏学生线上国学诵读、交融式集团化访学等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活动,有效促进京拉两地学生共享共学、心心交融。

  旦增德曲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初一宏志班的一名学生,2023年10月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北京研学活动。

  活动中,她与同学们参观了北京的文化景点,还走进北京各中学与北京的同学们共学共读,获得了特别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老师带给我们新的视野和新的观点,让我们感受到新时代祖国的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巨大变化,不断激励我们勤奋学习。在访学等活动中,我们开阔了视野,收获了知识,与北京朋友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我们相互鼓励、共同学习。现在,我的学习目标是班级前十名,我会更加努力,不断突破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旦增德曲说。

  长期以来,灌输式教学理念制约了拉萨教育事业的发展。北京教育援藏团队援藏之初便提出“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内涵式发展,建设全区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北京教育援藏团队将北京的成功经验与拉萨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努力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快乐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学习理念和方式改变,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推广“智达教育”,开设宏志班、北京班等品牌班级,开发科技研学、劳动教育等50多门优质特色课程,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平台。“老师在课程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小课程,旨在培养孩子们多方面能力。例如,文科的见字如面,还有理科物理兴趣课等,还会与北京的学校进行互动,学习活动非常多。”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韩雪茹说。

  拉萨市实验小学推广“阳光教育”,聚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推进大单元教学研究,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拉萨市实验小学教务主任陈雨嘉告诉记者:“将大单元教学作为主题进行教学研究,目的是让老师们能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同时,老师们对大单元教学非常感兴趣,并且在参与过程中发现,大单元教学不仅可以转变他们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是生力军,想让教育援藏成果取得长效,就必须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一直以来,北京教育援藏团队通过课题研究、专题讲座、联合教研、师徒结对等方式积极发挥援藏教师引领作用,带动本地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同时,充分调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全力培养拉萨教育的“头雁”,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方式,线上线下培训拉萨教师4000余人次,为拉萨教育事业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我们学校一直由援藏老师带领开展教研活动,在援藏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实验小学的教研活动更加丰富,更加高效,以教研带动教学,本地老师的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拉萨市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巴桑卓玛说。

  “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是通过加强教研,运用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学的这种方式,希望通过与本地老师的共同努力,以智启智,更好地促进本地和援藏老师双方共同的发展和成长,进而带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将来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拉萨市实验小学校长刘全华告诉记者。

  十年来,北京“组团式”教育援藏在深化教育援藏机制、探索教育合作模式、推动智力援藏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拉萨做强教育高质量发展生命线,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和拉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教育贡献。其中,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深化“组团式”援藏,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入选教育部基教司2023年度基础教育领域100个实践创新典型案例。

  “我校案例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典型案例,这是教育部对我们北京‘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的肯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切实以首都担当,做出首都示范,贡献首都力量,推动学校管理能力、教学质量提升,打造西藏优质教育新名片,为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边疆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梁新说。 (黄志武)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