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西藏日喀则市:索盖村里看振兴

徐驭尧
2022年04月19日10:09 | 来源:人民网-西藏频道
小字号

一栋栋藏式小别墅错落有致,一条条塞北江南的曲径小路,功能齐全的活动设施,与葱郁的格桑花相得益彰,这就是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年堆乡索盖小康示范村。索盖村由塔吉村、塔麦村、塔堆村三个自然村组成,交通便利。

索盖村村貌。上海援藏联络组供图

2019年前的索盖村,村内只有主路上的七八盏路灯,村道狭窄坑洼,垃圾随处可见,通往村民家中的路全为沙石路,雨季来临,水洼四起,生活出行很不方便。“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村集体的年均收入仅有1万余元,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农和卡垫、氆氇等手工业制作,人均收入1.5万余元。”索盖村村民德吉介绍。

党建引领打造融洽党群关系

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组在打造江孜县年堆乡索盖小康示范村过程中,积极探索浦江携手同振兴路,“6+”共建新索盖发展模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打造出阳光党务、村务。

实施“党建+自治”,以党建引领为抓手,通过支部引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形成决议,把垃圾分类、人畜分离、门前三包等纳入村规民约,形成长效机制,把党组织想干的事情最后都体现在群众自愿上、创业氛围上;

实施“文化+教育”,以村民活动中心为平台,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等教育,以动漫、语言的方式,通过大手牵小手的方法,让全村干部群众学习受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施“产业+文旅”,立足江孜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有机青稞、高原蜂蜜、民族手工业、饲草加工等产业,通过挖掘文化内涵,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民族文化,体验生产过程,将产业与文旅有机结合,实现增收增效;

村民在织卡垫。上海援藏联络组供图

实施“生态+生活”,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结合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通过开展厕所革命、庭院改造、污水纳管、垃圾分类、立面整治、人畜分离、绿化景观、道路建设、水系改造、卫生医疗等提升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断革除陋习,改变生活习惯,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实施“交融+数字”,以与浦东新区航头镇长达村结对为契机,推动两地藏汉文化的交融,手工艺及青稞米、青稞挂面等系列青稞产品借助长达村盒马生鲜、电商平台的优势,共享数字经济;

实施“就业+培训”,该项目建设期间,累计雇用本村农牧民1150人次、使用农牧民机械约95台班,带动农牧民增收约25.4万元,并依托江孜县一协会两中心,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转移就业能力,让群众在就业中提升技能。

打造特色小康村新样板

“上海援藏 索盖村”。上海援藏联络组供图

走进索盖村,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架大水车,上面刻着“上海援藏 索盖村”四个小字、三个大字。

沿着笔直的水泥路向前走,道路两旁的格桑花美艳绽放,描绘党的政策、村规民约、生活常识技巧的宣传栏格外醒目。道路两旁的路灯高高矗立,不时有人驻足观赏。农牧民墙上白色、红色、黄色相互映衬,已完全看不到昔日牛粪上墙场景。

步入村内核心区,就是索盖“三尺巷”,原先的小路现在畅行无碍。修建期间,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组8次走访路口两户村民家中,通过系列协商,最终两家同意各让1米,形成现在的索盖“三尺巷”。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似江南般的水泥压印小路,行走其中,身心自然而然地放松下来,村中的“路因景曲,境因曲深”,整个村庄显得安静又美丽。

塔吉、塔麦区域道路均已实现硬化,形成“户户通”良好交通保障,打通了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彻底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我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出门脚不沾泥了!”江孜县年堆乡索盖村村民普顿珠高兴地说道。目前村内群众家中全部实现牛粪下墙,根据群众意愿,23户使用水厕(考虑西藏特殊气候环境,加深预埋管件深度与厚度,并每家配备化粪池),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索盖村生活垃圾处理站。上海援藏联络组供图

在小康示范村打造过程中,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组进行统筹规划,实用为先,坚持巷道建设与整体改善相结合、外立面改造与民族元素相融合,以村内巷道、外立面改造建设为契机,扎实开展“清化”行动,动员群众牛粪下墙、鼓励水厕等。

一处庭院,繁花盛开,朴意简洁,开窗看绿,推门闻香,移步见景,这便是坐落在索盖村东、西户的顿珠、米仓家。走进庭院内一眼望去满院的绿植,小院充满了春意盎然,院内水磨石铺地,庭院内种有多种花草,待到花开时节,各种花卉争奇斗艳,满园花香四溢。室内简洁朴素:走进室内,家具摆放配合着室内布局,流线舒畅。勤劳善良的女主人把家里家外都打理的井然有序。

种好绿色发展“试验田”

沿着笔直的水泥大道前行,百亩生长旺盛的青稞与藏汉结合的“青稞观赏栈道”尽收眼底,漫步于观光栈道,看风吹麦浪,听脚下的溪流潺潺之声、欣赏着由青稞铺满大地的四季变化之毯,与远处的宗山古堡互相映照,感受江孜的四季变化,显然成了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

为鼓励当地农牧民群众探索增收渠道,江孜小组牵头西藏农科院、上海浦藏农业公司,同76户村民达成共识,在索盖村建设有机青稞科技示范种植项目。项目首期共309亩,由企业参与,西藏农科院技术支持,推广科学种植、有机种植和新品培育,推进青稞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打造江孜青稞品牌。

以青稞为主要种植作物的索盖村,青稞种植技术一度相当落后,加之粮食加工产业薄弱,只能以低价卖原粮为主。如今,为保障农牧民群众的收益,种子费用由公司出、有机肥料由公司提供,此外,粮食收购价由相关企业保障。目前,示范种植项目当年户均增收1163元以上。

水磨房带你寻找传承记忆

晌午时分,太阳拨开云缝,展露红红的笑颜,照得墙根暖洋洋的。干净、整洁的院子里,几棵树长势很旺。透过明亮的玻璃,温馨的屋里热气腾腾,不时有附近农牧民群众开着手扶拖拉机拉着几大袋青稞前来,这就是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组为索盖村村委会投资建设的“索盖村黑爸爸水磨房”。

从清晨起,磨坊就一直隆隆作响,秉承传统水磨工艺的机械化设备,加上工匠熟练的手艺,水磨坊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客人。2021年,经营了8个月的磨坊就收益6万余元。

这份收益,让村委会经营水磨坊的信心倍增,同时也解决了2名村民就近就便就业问题。2名就业村民拿着账本高兴说,“本乡村民过来每斤0.5元一斤,其他乡过来的要贵一点,别的不说,磨青稞面我俩现在确实有经验。俗话说‘走进一行,一行深’,现在才慢慢摸出了磨面的经验,我们相信只要再下点功夫,就一定能在提高效率,为自己多增加收益”。

回归原始的情怀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在索盖村村委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时一阵阵歌声传来。原来是村民在这里一展歌喉。

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组致力于乡村振兴发展,打造汇集旅游接待、特色产品展示、乡土文化体验、卡垫生产、阳光图书、甜茶吧、儿童乐园、歌舞排练与一体的“索盖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索盖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党建文化为主线,集活动功能、展示功能、办公功能于一体。值得一提的是,该实践站能更好的服务与因学历、工作等原因无法辅导孩子的家庭,二楼开通开放式“阳光图书馆”,以驻村工作队为主导,为村内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及汉藏双语学习;儿童活动乐园主要是为本村儿童提供乐高等智力开发的嬉戏场地;周末或假期不乏看到三三两两青年学生潜心阅读其中。

孩子们在索盖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嬉戏玩耍。上海援藏联络组供图

实践站内的乡土文化体验室主要让游客认识了解卡垫、氆氇等传统手工艺及价值,并让游客参与卡垫、氆氇的制作过程;展厅陈列着旧时代工具,续写着乡土文明遗韵,将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群众生活,为索盖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展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节奏急促、动作自由奔放,美与力量完美结合的锅庄舞让人情不自禁的融入其中,这就是新建沪藏一家亲广场每天欣欣向荣的景象,标志着索盖村精神文明建设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是村级文化事业发展的崭新起点,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不远处就是四室分离的村卫生室,并由上海援藏医生定期坐班看诊。

来年的格桑花依然绽放

为更好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打造高原首批可复制、可粘贴、可推广的小康示范村,持续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势头。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组积极探索刚柔并济尽显自然山魂水韵,动静结合彰显村落性格气质,内外兼修凸显产业特色优势。

近年来,江孜援藏投资150万元的养蜂合作社建设项目每年为村委会分红10万元、投资1500万元的饲草料加工厂每年为村委会分红50万元、投资2000万元的东郊奶牛场每年为村委会分红20万元,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健全社会保障常态化帮扶机制,奏响高原首批小康示范村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最强音,全方位打牢乡村振兴基础。

索盖村老百姓幸福感持续提升。上海援藏联络组供图

“援藏领导通过扶持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显著提高,相比以前年均提高了80万元。卡垫、氆氇合作社的改扩、水磨房的运营、垃圾处理站的投入……现在家家户户的钱袋子相比之前鼓起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同心公园、金玉堂(金鱼塘)、沪藏一家亲广场……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新修四室分离的村卫生室,还有上海援藏的医生定期坐班看诊,感觉村里各方面不比城里差吆”索盖村村民达娃卓嘎动容地说。

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组领队介绍:“今年我们将期满返沪,有收获也有遗憾。回首三年援藏经历,尤如一朵盛开的格桑花,镌刻在我们每个援藏人记忆的深处,永远点亮着我们生命的旅程,我们今后会更加持续的把上海温度带到格桑花盛开的每一个角落”。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