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西藏频道

敢叫天险变通途——重走十八军“入藏第一险”夏贡拉山

丹增平措
2021年09月13日10:24 | 来源:西藏日报
小字号

  “峭崖陡壁,深渊急流,路只有一两尺宽。栈道只是一根树干悬架在半空中……望着下面奔腾咆哮的激流,既要留心自己的安全,又要照顾骡马顺利通过……忽然后面喊叫:‘马掉下去了,不好啦!’扭头看时,一匹马摔进了30多丈深的山涧里去了……”

  1951年,十八军随军记者赵慎应翻越“入藏第一险”夏贡拉山时,详实记录了惊心动魄的行军路途。

  在昌都市边坝县,时隔70年,再次踏勘先辈进军西藏的足迹,我们感触到了红色血脉的生生不息,更看到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沧桑巨变。

  入夏的夏贡拉山,虽说是一年当中最佳的翻山季节,但整座山深藏云雾当中,没有熟人带路,这里几乎无法通行。

  夏贡拉山又名“丹达山”,垭口海拔5298米,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的昌都市边坝县。70年前,这座山是整个十八军进藏途中翻越最高的一座大山。

  从夏贡拉山东麓崎岖的山路向上行进,与我们同行的向导洛松顿珠指向隐约出现在半山腰的一条废弃的骡马驿道,告诉我们那条羊肠小道便是沿用千百年的茶马古道,也是当年十八军翻山的老路。

  今年50岁的洛松顿珠从小生活工作在边坝县至今,他的父亲曾是十八军翻译官。

  洛松顿珠说,夏贡拉山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通车的路,每次翻山都是险象环生。他回忆,以前赶骡子徒步翻越夏贡拉山,天气再好也要走上一天一夜。夏贡拉山的艰险,不光是耗时长,道路复杂多变最为要命。整座山有多处绝壁上镶嵌石钉搭木板的栈道,悬崖下面就是湍急的河流,通过这些栈道都得面壁贴腹、屏气挪步,一不留神就有坠崖危险。

  “当年十八军从边坝县沿夏贡拉山向前线出发,在已经解放并且条件较好的边坝要留下一部分人驻守。尽管深知这一路的天险之难,但大家还是争着要到前线去。”洛松顿珠说,他的父亲当年随军参与过解放昌都战役,而父亲的一位战友从事后勤没能参战,因此,战友央求父亲把参加前线战斗的名额转给他,就这样洛松顿珠的父亲留在边坝县,并在此安了家。

  爬山的路一路蜿蜒曲折、盘旋向上,汽车在颠簸与泥泞中艰难前行。这条简易公路于2000年10月正式通行,那一年是夏贡拉山顶第一次有汽车通过。

  “以前村民谈‘山’色变,这里常年被雪崩和暴雨肆虐。而修这条路时,包括山顶在内多处进行爆破,直至最后汽车的轰鸣声不断划破山的死寂。村民无不赞誉共产党不畏艰险勇猛必胜的精神!”

  洛松顿珠说,因为极端天气影响,通车后每年还要组织大批干部群众上山修路,通车季节也只有不到半年,但给夏贡拉山东西两麓村民的出行带来了历史性变革。更为重要的是,这条路的修建传承了十八军伟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从山脚行驶2个多小时,汽车临近垭口,刺骨的寒风从冰雪覆盖的山顶呼啸而过,与炎炎夏日的季节形成极大反差,急险的道路更是被湍急的雪水激荡得不成样。

  眼前的景象不禁让人遥想70多年前,十八军从四川乐山到甘孜,再从甘孜到昌都,跨越无数的高山和“死亡地带”,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仍然豪气满怀,高唱“丹达山高六千三,进军西藏第一险。英雄踏破三尺雪,浩气惊碎美帝胆!”的英雄气概。

  如今,雪域高原天堑变通途的巨变,也将在夏贡拉山成为现实。一条长约4.3公里的隧道有望明年贯通,这将彻底终结积雪封路无法翻越夏贡拉山的历史。

  在夏贡拉山位于金岭乡一侧的山脚隧道洞口建设工地,来自四川、青海、湖北、湖南等地的技术人员和当地务工人员一道,正加紧有序推进这一工程建设。

  国道349线改扩建工程项目指挥部指挥长黄德林介绍,2018年10月,国道349线边坝至嘉黎段改建工程(昌都市边坝县至那曲市嘉黎县尼屋乡段)开工修建,项目路线主线全长112.892公里,4.3公里的夏贡拉山隧道包含其中。

  “夏贡拉山隧道是国道349线上的关键工程,目前隧道工程建设已完成70%。”黄德林说,虽然该项目有高层次技术人员的参与和完善的施工机械,但由于高海拔影响,隧道建设面临重重困难。

  在与现场施工人员的交谈中我们得知,来自外地的工人在这里常年忍受高寒缺氧的生理挑战,就连施工机械的效率也仅为平原的60%左右。加之工区内雪崩和暴雨频发,施工道路时常被雪崩阻断,影响正常施工秩序及材料运输。

  “工地上的人都知道十八军从这里进军西藏,参与这项工程大家深感荣耀。”作为工地负责人之一的邓银锋说,虽然眼前不无困难与未知的挑战,但他们有决心一干到底、干出成绩!

  工地上的展板显示,饱经历史沧桑的千年古道将重获新生,隧道建成后昌都到拉萨的距离将缩短300多公里,昌都、那曲通往拉萨等地的通行效率将得到极大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也将步入新的历史快车道。

  重走“入藏第一险”,领略夏贡拉山这座山海的巨浪,不禁感触十八军将士们一路披荆斩棘,把光明和希望洒向了高原。一曲天堑变通途,历史不断被跨越的绝美赞歌,也在心间回荡,久久不能忘怀。

(责编:旦增卓色、吴雨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