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变桑田 荒原成沃土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70年前,当进藏英雄先遣连和平解放阿里首府噶大克时,这里还是一个只有十几座石头房子、百十人的小城。
70年后的今天,阿里地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阿里地委、行署班子团结带领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各项事业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和历史性成就。
截至2020年,阿里地区完成生产总值68.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
砥砺奋进70载,璀璨阿里迎盛世。
经济发展实现飞跃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阿里地区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和发展,经济总量实现了巨大飞跃,大踏步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进入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群众收入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2020年阿里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8.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47亿元。一个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阿里屹立在藏西大地。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阿里地区初步形成了包括建材业、天然饮用水产业、水能资源开发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农畜产品加工等在内的独具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带动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能源水利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阿青电站建设,加快实施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延伸工程,电力事业由过去单一的柴油发电逐步向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多种形式转变。截至2020年,全地区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6.7万千瓦,人均电量达到1253.7千瓦时,是1978年的20.5倍,干部群众用电人口达到9.2万人,电力人口覆盖率达到71.88%。
经过70年的发展,阿里地区农牧业发展实现从靠天吃饭、靠天养畜到农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防抗灾能力显著增强的有力转变。全地区现有农作物播种面积2.65万亩,大力实施青稞单产行动计划,粮食平均亩产达到241.5公斤,肉奶产量分别达到1.28万吨、0.92吨。同时,依托无污染的绿色资源,大力发展白绒山羊、象雄半细毛羊、野血牦牛、藏青2000、糌粑等高原绿色健康特色农畜产业,现代设施农牧业发展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了“一县一业”“一县一品”的新格局,农牧业提质增效明显。
阿里地区围绕“提升国道、打通乡村、发展航空、建设铁路”的目标,全力构建公路、航空、铁路三位一体、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民丰至改则国防公路推进顺利,G216全线贯通,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13万公里,县(乡、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100%、95%、85%。昆莎机场开通5条国内航线,昆莎机场改扩建、普兰机场和改则机场开工建设。
阿里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独具魅力、享誉中外,冈仁波齐、玛旁雍错、札达土林、古格王国遗址是不可复制的世界级旅游资源,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阿里地区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开发建设札达土林、霞义沟、普兰神山圣湖、日土班公湖、噶尔暗夜公园和天文科普站、措勤扎日南木错等旅游景区景点。截至2020年,旅游人数达到11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9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36倍、2075倍。
农牧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在党的强农惠民政策指引下,阿里地委、行署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大力探索实施增收措施,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20年,阿里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988元。截至2020年末,累计建成公租房4722套、廉租房1788套、周转房5278套,实现了让全地区所有住房条件较差的农牧民住上安居新房的目标。
住在噶尔县狮泉河镇康乐新居的战堆就是在强农惠民政策下成功实现脱贫的典型。过去,战堆一家挤在帐篷里依靠传统的畜牧方式生活,家里年收入不到3000元,没水没电,温饱都难以解决。2016年的春天,战堆一家搬入了易地扶贫搬迁新居,在政府的安排下,他还在阿里地区扶贫办当起了保安,一年下来加上各种国家补贴,战堆一家有5万余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
看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一应俱全的家具电器和妻儿发自内心的笑容,战堆感叹道:“我们一家子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扶贫好政策,相信将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此外,阿里地区还坚持把边境小康村建设与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特色小城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紧密结合起来,整合资金25.66亿元,建设完成37个边境小康村并实现搬迁入住,受益群众5756户21205人,让边民扎根边疆、守卫边疆、稳固边疆,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阿里地区在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努力提高现行惠民政策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让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争取人心,各族群众更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断夯实发展稳定的群众基础。大力实施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农村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农牧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递手段,已经进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截至目前,乡(镇)通邮率100%,乡(镇)信号通达率100%,光缆通达率100%,宽带通达率100%。统筹推进防洪、灌溉、水源和安全饮水等重点工程建设,解决了8.6万名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狮泉河镇由1978年少量低矮土房、城区人口805人的偏僻小镇,发展到目前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112人,市政功能日臻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阿里地委、行署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民生实事,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每年都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解决就医、上学、吃水、用电、增收等方面的实际困难。2020年,阿里地委、行署整合各类资金43.69亿元,实施十项民生工程64个项目,切实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地区12.4万各族干部群众受益得实惠,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阿里地区教育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建立起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广大农牧民子女普遍享受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和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大力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计划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力推进“五个100%”,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截止到2020年末,全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3所,在校学生24051名,正式教职工2305名,西藏班有阿里籍学生862人,西藏中职班学生453人,阿里学前三年毛入学率、小学净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6.58%、99.97%、111.81%、91.93%,全地区16—40周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
阿里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截至目前,阿里地区已经建成中医、西医、藏医相结合,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缺医少药、百姓看病难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截止到2020年末,全地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9个,病床床位907张,卫生技术人员1170人,每千人拥有床位和医务人员分别为4.5张和9.5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婴儿死亡率由1978年的141‰下降到了现在的9.68‰;人口平均寿命由1978年的49岁提高到了现在的62岁。
今年84岁的索南次仁是普兰县巴嘎乡雄巴村一组的村民,曾经过着逐草而牧、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2017年,索南次仁全家搬进了配套建设有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设施的塔尔钦集中安置点,享受到了便捷的现代化生活。
“现在,我们一家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而且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孙子孙女也在离家不远的学校接受教育,再也不用在草原上奔波了,这一切都是有党和政府的关怀。”索南次仁告诉记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