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藏族老人:牢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021年03月27日18:31  来源:人民网-西藏频道
 

人民网山南3月27日电(李海霞)“那时候觉得世界只有拉萨那么大,所有人都过着苦日子,也许明天就会被领主打死。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过上这么幸福的日子。”当顿久老人一字一句说完,闻者悄悄擦拭眼角。

这位叫顿久的藏族老人,家住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卓德村,于1949年出生在一个农奴家庭。自打有记忆起,他就同父母在拉萨流浪乞讨,过着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的日子。“父母是在沉重赋税逼迫下,才逃到拉萨乞讨的。”老人说。

顿久在缝制国旗。次仁罗布摄

顿久缝制好的国旗。 次仁罗布摄

灰暗的日子一直到他10岁那年才结束。“突然有很多人在说民主改革,那时候我还小,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只听说改革后,要给大家分房子、分牛羊。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3月28号。”老人说到这里加重了语气。这几年他身体不好,记忆也在衰退,但对那些特殊的日子记忆犹新。

懵懂的他跟着父母踏上了回家的路。老人说:“几天后我们到老家了,刚开始大家不敢去领,有点怕。直到村里给我们4头牛,才相信是真的!后来,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房子,虽然不大,但再也不用和乞讨者挤在墙角过夜,不怕挨冻了。”

15岁那年,顿久到国营牧场放牧。偌大的草原上,他同牛羊一起尽情撒欢儿。“太自由了,每一天都是开心的。”回忆起那段时光,老人面带微笑,“因为有饭吃有地方住,还能拿工资,待遇和干部一样。”

顿久在看自己年轻时与家人在布达拉宫前的合影(照片中右一为顿久)。 次仁罗布摄

1971年国庆节,顿久作为农牧民代表到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他被眼前盛大的场景深深震撼了。仪式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顿久站在国旗下,久久不肯离开。他用双手来回比划,测量国旗的尺寸,并默默记在心里。“国旗代表着国家,就是我心里的定海神针。”说到这里,老人脸上的表情变得生动,眼角的皱纹也跟着活跃起来。

回到家,顿久开始忙活起来。花了好几天,才将第一面国旗缝好。虽然做工有些粗糙,尺寸也不太准确,但他隆重地把国旗插在老房子上,那是属于他的骄傲和信仰。

为提高缝制效率和质量,他买了一台缝纫机。往后的岁月里,坐在缝纫机前缝制国旗,就成了他最重要的事儿。当阳光透过玻璃房,洒在细密整齐的针脚上,顿久的信念更坚定了。对他来说,这不需要苦苦坚持,而和一日三餐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

1977年,一家人搬进新房子,他再一次隆重地将自己亲手缝制的国旗悬挂在屋顶。

50年来,他初心不改,缝制了200多面国旗。在他的影响下,海拔4600米的卓德村,家家屋顶飘扬着鲜艳的国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村。“前一阵儿身体不好住院,在病床上他还惦记着早点回家缝国旗。”老伴儿西若拉姆温柔地责备。

老人的事迹直到近两年才被更多人知晓,他说:“我不图名也不图钱,只要有人来,我都愿意送上一面国旗,希望他们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他的教导下,儿子嘎玛扎西已入党,孙子贡桑罗布也成了入党积极分子,三代人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

现在,老人每年都会到拉萨转一转。他说:“在拉萨,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在心里和以前的样子做比较,比完我就觉得特别幸福。”

采访快结束时,老人还说了一件事。“小的时候,乞丐成堆,感觉所有人脸上都挂着苦相,生活一片灰暗,仿佛永远不会亮起来。所以,现在我最喜欢电了,哪怕到了晚上也是亮堂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光明。”

(责编:次仁罗布、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