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城关区通过党建引领、发展产业等措施 让群众真脱贫、脱真贫

黄志武

2020年08月20日11:0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原标题:城关区通过党建引领、发展产业等措施 让群众真脱贫、脱真贫

  跟邻居家的房子比起来,蔡公堂街道白定村村民尼玛卓玛家的两层楼有点不太一样,一楼是砖混结构,二楼是加盖的彩钢房。可对她来说,从曾经因为没钱治病要卖房子的贫困户,到如今花12万余元加盖一层楼的“摘帽户”,日子就如这房子,已经更上了一层楼。

  2013年,患有腰椎结核的尼玛卓玛因病致贫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病情越发严重,让本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整日愁眉不展的尼玛卓玛本打算出售仅有的房屋用于支付高昂的医疗费。村委会得知后,筹资6万余元帮她完成了手术。手术后,在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努力下,尼玛卓玛一家顺利脱贫。

  现在的尼玛卓玛特别爱笑,准确地说应该是“变得爱笑了”。尼玛卓玛是千千万万贫困群众脱贫的一个缩影,她的性格变化折射出脱贫攻坚这项历史性工作的实际成效。

  近年来,拉萨市城关区通过区、乡、村三级扶贫信息网络,建立县级领导“包帮抓促”、区直部门定点帮扶、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扶责任体系,以大产业推动大帮扶,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7年10月23日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拉萨市城关区成为全国第二批、西藏首批脱贫摘帽的县(区)之一,全区4个贫困乡11个村共有1212个“尼玛卓玛”摆脱贫困,过上了期盼已久的幸福生活。

  党旗领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在尼玛卓玛的脱贫路上,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蔡公堂街道扶贫专干德吉卓嘎。得知尼玛卓玛家情况后,德吉卓嘎为其制定了帮扶措施,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同时继续帮助尼玛卓玛一家提高脱贫意识。如今,尼玛卓玛的身体已完全康复,老公边巴当上了专职护林员,儿子也在达孜区检查站工作,加上各类村(组)集体经济分红、教育补贴等,家庭收入超过了脱贫标准。2016年,尼玛卓玛一家主动申请脱贫。

  2013年,德吉卓嘎一毕业就在基层扶贫领域耕耘,至今已有7年了。7年来,蔡公堂街道每一位贫困群众的家她都去过上百次,她和他们之间像亲人一样。“他们的笑,给了我巨大的安慰和鼓励。”德吉卓嘎说,“看到贫困群众日子越过越好,再苦再累也值得。”

  像德吉卓嘎这样的扶贫专干,城关区共安排了44个。他们和乡村振兴专干、“基层助理”一道,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致富带头人28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15个,“造血式”帮扶成为新常态。

  与其他县(区)不同,城关区主要承接了偏远县(区)的易地搬迁群众的安居,他们集中安置在恩惠苑社区。如何打通服务易地搬迁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群众“搬家”又“搬心”,让“异乡土”变为“故乡地”,这群基层党员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体经济夯实脱贫之基

  今年54岁的达娃,是娘热街道仁钦蔡村八组组长。达娃是一位颇有生意头脑的能人,2007年经营藏式家具起家,从此带领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之路。

  仁钦蔡村八组是贫困组,每户村民仅有两间土坯房,没有土地,没有牲畜。针对仁钦蔡村实际,达娃以发展集体经济增收脱贫为主线,采取“国家扶持+政府投资+村民投劳折资”的方式筹集资金,修建了扶贫洗车场和扶贫出租房。

  在达娃带领下,经过多年发展,全组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每户分红6000元。“一个人富不算富,带领大家一起富,那才是本事。我们村还会开展更多的便民项目,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达娃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在城关区,村(组)每年有几十万的分红,这都是村“两委”和致富带头人目光长远、统筹发展的结果。

  夺底街道维巴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乡村游等农村二、三产业,将农业观光园承租给西藏树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签订5年合同,每年村集体收入近百万元;

  蔡公堂街道蔡村利用闲置土地,与蔡公堂街道办事处等一同投资将耕地建成商混站,一年收入超过300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纳金街道嘎巴村将4家家具厂和海绵厂长期出租,每年收到的租金按人头平均分红给全体村民。去年底,嘎巴村的467名村民每人发放了1.2万元红利;

  ……

  不管是着眼区位优势还是结合本村特色,城关区各村找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脱贫产业的契合点,不断强化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开出了一剂“良方”,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本质转变,达到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的目的。

  高起点谋划大产业

  盛夏,雪域高原生机勃发。和普通的“上班族”一样,白定村村民查果一家三口早已洗漱完毕,准备上班。

  查果一家三口没有背井离乡去打工,但几年来,他们的收入从八千元涨到了十几万元。查果一家也从个体农户变成了智昭产业园区的“上班族”。

  2012年,城关区政府成立了“城关区净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城关区的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查果一家所在的蔡公堂街道白定村二组土地,转变成了占地近八千亩的智昭净土健康产业园。查果一家变成了“失地农民”,却领到了每亩地每年两千元的租金,还在产业园的奶牛养殖中心找到了工作。

  “活出了‘精气神’”,是记者在采访城关区脱贫工作时的最大感受,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朝九晚五”的产业工人,像查果这样全家都在“家门口”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在少数。

  近年来,城关区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着重发展以净土健康产业为主导的扶贫产业,成立扶贫产业领导小组,先后投入18.79亿元,打造高标准奶牛养殖中心、西藏净土乳业等17个净土健康产业项目集群,着力做好“一支奶、两支水”文章,让“特色活起来,产业大起来,群众富起来”。

  据了解,通过建立完善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联动发展机制,“十三五”城关区扶贫产业实现分红975.94万元,带动建档立卡群众3368人次,人均增收2897.7元。

  多举措做到“零返贫”

  收官之战既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也要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城关区连续3年实现“零错退、零返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零,未出现一例新增和返贫人口。

  动态监测防返贫。结合退出低保群众生活生产实际,因户施策,建立防返贫预警机制和低收入群众监测帮扶长效机制,加大帮扶措施投入力度和动态监测力度。

  差异分配防返贫。完善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失能弱能及易地搬迁群众的关注,避免“一分了之”“一股了之”。同时,建立奖勤罚懒机制,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相结合方式,对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群众进行资金奖励。

  自查自纠防返贫。围绕“三精准、三落实、三保障”,对在册的“十二五”“十三五”时期844户建档立卡群众进行全面普查,逐户核实政策落实情况和生活生产现状,对当前脱贫群众是否存在返贫风险进行全覆盖摸底,整合力量加快“倾向性问题”整改进度,裨补缺漏。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和这片土地上充满“精气神”的老百姓一样,城关区也在充满朝气地成长着,一幅更恢弘更美好的画卷正徐徐铺开…… 

(责编:旦增卓色、柴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