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按
西藏
西藏纳木错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日前完成公告登簿,标志着西藏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登簿实现“零”的突破。
据了解,此次登簿工作将纳木错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登记客体,清晰界定了生态空间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划清了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不同类型自然资源之间的边界等“四个边界”,为保护区的有效监管和生态保护以及所有者权益的行使提供了明确的产权依据,也为西藏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的全面铺开探索出一条完整工作路径。 【详细】
新年伊始,西藏那曲欧玛亭嘎风电场25台风机正式全容量投产。
这是西藏建成投运的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也是超高海拔地区建成投运单机容量、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项目海拔高度超过4500米,总装机容量100兆瓦,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近2亿千瓦时,对改善当地能源结构、保障冬季取暖和电力安全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详细】
记者日前获悉:2023年西藏文旅产业加快复苏,旅游接待人次突破5500万、收入超650亿元,分别增长83%、59.7%。
据了解,2023年西藏航班起降架次、航空旅客吞吐量、铁路进出旅客数等多项数据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完善拉萨市、林芝市、日喀则市间的运力布局,共计开行进出藏临时旅客列车1107趟,进出藏列车高峰时段可保持每日9对开行。民航西藏区局积极协调航司加大进出藏航班运力投入,全年新开辟航线14条,新增通航城市4个。 【详细】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人社厅获悉:西藏已建立30余个“组团式”区外就业基地,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率达11.1%。
据介绍,西藏目前已建立“组团式”区外就业基地30余个,基地吸纳就业达到1040人,首次推出大规模“百人组团”区外就业,区外就业高校毕业生3605人,区外就业率达11.1%,“走出去就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详细】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古姆乡,屹立着一座信号铁塔。打开手机,屏幕上赫然跳出“5G”的符号——2023年9月30日,古姆乡5G基站建成开通,标志着西藏自治区所有乡镇实现通达5G网络。通信网络的提速改善,正推动雪域高原发展进一步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西藏全区信息通信行业在5G建设方面的投资达到36.75亿元,累计建成5G基站10067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226.76万户,全区每万人拥有5G基站27个。高速、稳定、优质的5G网络服务,助力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 【详细】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获悉:随着山南市扎囊县高原有机果蔬农业科技园区近期通过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认定,西藏农业科技园区建成总数已达1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4家、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10家。
近年来,该园区紧紧围绕西藏自治区“三大经济区、七大产业带”建设,开展农牧业技术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同时依托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先后在58个县(区)开展农作物、园艺、畜禽及牧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农牧民技术培训、科技扶贫和科技咨询服务。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园区间的合作与交流,以进一步提高园区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 【详细】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2024年营商环境交流会获悉:近年来西藏政府部门“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改善显著。会上发布的一项有742家企业参与的调查显示,企业对自治区近3年营商环境变化感受明显,对西藏营商环境基本满意。
据介绍,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西藏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行动方案,并于2023年4月成立了6个专项组,统筹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西藏行政审批事项数量由347项减少到185项,减少近一半,办理时间由16.1个工作日减少到12.4个工作日,经营主体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政务环境高效便捷。 【详细】
农历腊月二十九,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嘎吉林广场人头攒动。“听说嘎吉林广场有个进口年货展销会,商品种类很全,打算采购些年货。”一名前来购物的市民告诉记者。
走在拉萨街头,飘飘彩旗、大红灯笼以及各色藏式饰品将城市装点得分外喜庆。 【详细】
记者从2024年西藏全区邮政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2023年,西藏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91亿件和10.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9%和36.33%。其中,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0.22亿件和6.0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9.78%和35.85%。投递业务量完成1.22亿件,比上年增长147.1%。
近年来,西藏邮政部门加大寄递干线和末端服务能力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邮政普遍服务营业网点754个,村邮站4641个,快递服务网点657个,已实现邮政快递服务全覆盖。 【详细】
走进75岁的琼拉老人的房间,干净整洁的一居室暖洋洋的,眼镜瞬间就起了雾。“今年通了暖气,过了一个暖和的新年,暖了身子,也暖了心!”琼拉老人摸着挂在墙上的暖气片,笑容满面。
琼拉来到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已经十几年了。这里不仅生活设施完善,还有被她称作“女儿”的护理员照顾她。“我‘女儿’叫央珍,她就像照顾自己父母一样照顾我的起居生活。”说起这事,琼拉老人有说不完的话。 【详细】
“1400元、6240元、1.53万元……”近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堆巴村自强农机具专业合作社内热闹非凡。200余名村民喜气洋洋,共领取土地流转费和田间劳作工资72万元。
据了解,合作社采取“集体主办、农户参股”的模式,在“耕、种、管、收”等粮食生产环节开展机械化作业,推广土地流转和农业托管双重合作机制。 【详细】
雪域高原,群山耸立,座座哨所点缀其间。日前,记者走进被中央军委授予“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的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岗巴营。
岗巴,是“高原戍边模范营”官兵戍守的地方,藏语意为“雪山下的村庄”。诗意盎然的名字背后,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该营驻地平均海拔5100多米,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8级以上大风要刮200多天,还有8个月之久的降雪期。 【详细】
开学前一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一中学迎来了新一批援藏教师。校长吴智勇一边处理安全排查、课务调整等开学事务,一边带着新来的教师熟悉情况。
“我自己就是一名援藏教师,如何适应环境、投入工作,再熟悉不过了。”2022年5月,吴智勇主动申请援藏。进藏前,他任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实验中学副校长,长期从事数学教学,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盐城市优秀班主任。由于分管学校外援工作,他常常听到援藏同事的故事。“他们干得辛苦,也很光荣。作为一名党员,我也想为援藏尽一份力量。”吴智勇说。 【详细】
援藏期间,我经常思考:自己离开后,还能为当地留下什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我为临床医生们开展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推动了病房和门诊超声心动图检查项目的发展,优化了急诊分区和救治流程,还向院方提交了关键药品填补目录。
我的家乡在新疆伊犁,通过多年学习成为一名医生,得益于国家对我的培养。到条件艰苦的仲巴县担任援藏医生,让老百姓感受到国家医疗事业发展带来的福利,是我对国家培养的回报。援藏时间或许不长,但对我来说是难得的成长机会,也鞭策着我今后努力成长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医生,为更多人送去健康。 【详细】
在青藏铁路上,这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敬礼者中有铁路维护工人,有护路员,也有武警战士。每当火车穿越空旷寂寥的雪域高原,无论是伫立在冰天雪地中,还是正拿着各种维修设备前行,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向火车敬礼。
青藏铁路呼啸千里,从唐古拉山开始进入西藏。从那曲市安多县雁石坪镇算起,全长638公里的西藏段铁路需要跨越海拔5072米的铁路最高点,其中12.12%的路程都是桥梁隧道。2023年,共有295.9万名旅客、729.7万吨货物往来于此——为了铁路安全,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巡护。他们深知,这条铁路对于高原的意义。 【详细】
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之上,距西藏自治区林芝市7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边,灌木丛、云杉、松树组成了鲁朗林海,鲁朗镇扎西岗村就镶嵌其间。这是一片典型的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草甸中溪流蜿蜒、野花竞放,薄云如雾,伏在雪山顶上,时聚时散。
扎西岗村与南迦巴瓦峰、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鲁朗林海等多个景区相邻,下辖的两个自然村坐落于高山峡谷间,清澈的鲁朗河从村前流过,向东汇入雅鲁藏布江。目前,这里67户人家中有51户开办了家庭旅馆。民族特色建筑仿佛彩色积木,别具一格,高原田园风光因时而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详细】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和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也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15周年。从拉萨河谷到羌塘草原,从阿里高原到绿海林芝,雪域高原的各族儿女,以多种形式隆重纪念这一重要时刻。
珠穆朗玛峰巍巍耸立,雅鲁藏布江浩浩奔腾。今天的西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前进道路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西藏各族人民一定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西藏的未来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详细】
历史上,西藏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65年前的195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为核心的民主改革在西藏全面展开,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迁,也开启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安乐且普享权利的历史新纪元。
65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摆脱苦难枷锁的西藏人民,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历史伟业,昂首阔步新时代,正在创造西藏历史最辉煌的篇章。 【详细】
3月28日,西藏各族人民迎来第十六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各地干部群众以多种形式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
上午10时许,拉萨市各族各界人士2000余人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庄严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随着激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人们面向国旗肃立,齐唱国歌。来自拉萨市吉崩岗社区的居民拉巴身着节日盛装,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如今,拉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详细】
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学术研讨会28日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人权研究会共同主办,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80余人参会。
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实践”这一主题,从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必然和启示、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与经验、新时代西藏故事的国际化传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详细】
山间桃花绽放,嘎拉村又迎来最热闹的时节。村子坐落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郊外,因桃花闻名,吸引八方游客。
良好的生态,为西藏发展注入动能。近年来,随着各项生态保护措施不断实施,西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高原发展的生态底色更亮丽。 【详细】
松塔村地处怒江下游,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各具特色的歌舞表演,让大家相互了解各民族习俗。”美朵说。
与松塔村一样,雪域高原上,各族干部群众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详细】
4月2日,国家移民管理局所属各总站级单位统一举行2024年度戍守边疆纪念章颁发仪式,全国共有1422名戍边民警获颁国家移民管理机构戍守边疆金质、银质、铜质纪念章。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机构戍守边疆纪念章颁发管理办法》,国家移民管理局对工作在西藏自治区全区和其他边境省区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含曾在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工作过的戍边民警)累计满30年、20年、10年的在编在职移民管理警察,分别颁发金质、银质、铜质纪念章。纪念章每年颁发一次,今年是第二次颁发,截至目前累计已有9909名戍边民警获颁戍守边疆纪念章。 【详细】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长会议上获悉:2023年西藏持续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完成百余个国家和自治区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博物馆体系进一步健全,自治区43个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年参观人数达200万人次。
据介绍,2023年西藏申报落实2024年国家和自治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7亿元,开展遗址文物安全保护管理体系建设等53个项目。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一、二期结项并完成验收,三期项目正有序推进。 【详细】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上午10点,40岁匠人母江云来到师傅张兆鹏的金银器加工店,匠人们各司其职,完成淬火、打坯、塑型、雕刻等工序,一件件精美的金银铜器在他们手中渐渐成型。从家庭日用的锅碗瓢盆,到个人佩戴的首饰腰带,各式各样、光彩夺目的金银铜器很受群众欢迎。
小锤不断的敲击声中,是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动人故事,也是幸福温暖的好日子。 【详细】
“青稞可以开种啦!”远远看到达瓦加拉,村支书开尊笑着迎上前,“这几天我们一直在监测土壤养分,也看了村里的气象数据,今天就是好日子。”
“数字化手段可以用于农事记录,实现耕地矢量化管理、农情实时化监测、农机可视化作业、农技系统化帮扶、种植全程化追溯等。”拉孜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次仁说,对青稞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数字化变革,减少灾害风险、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强品质,保障粮食安全。 【详细】
“我不太会和人交流,平常只是自己做些活儿,也没人知道。”错地在“手工品编制”“奶制品加工”等多项比赛中都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令大伙钦佩不已。他成了村里比赛的“黑马”,因为优异表现已经被吸纳进了合作社,并快速成为合作社的骨干。前不久,村里还让他前往辽宁培训,学习技能,进一步提高劳动能力。
据介绍,那曲市近两年持续举办系列比赛,带动群众累计增收4050.5万元,群众累计创作各类适合西藏高寒地区特色农牧发明创作作品1.9万余件。此外,系列活动强化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就业711人、创业86人。 【详细】
“你们在聊啥?”楼道转角,看到两个孩子有说有笑,安徽援藏教师、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山南二高”)校长聂新凑上前询问。
“在说老家呢!”一个叫卓嘎的孩子有些紧张地回答。“快给我讲讲!”借着“老家”的话头,聂新自然地融入了孩子们的世界,卓嘎也慢慢地打开了“话匣子”。再从老家聊到学校,聂新对孩子情况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还发现了一些苗头性问题。 【详细】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由中国的历史发展和西藏地方的历史发展决定的,也是由西藏各族人民与中华各民族血肉联系的客观事实决定的。自古以来,西藏各族人民就与中华各民族形成了不可割裂、无法阻断的血脉纽带,将西藏人民与中华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
地缘纽带、血缘纽带、政治纽带、经济纽带和文化纽带紧密联系,协同作用,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决定了西藏自古以来与祖国的血肉联系,西藏与祖国自古一体,藏族与中华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藏族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结论既有充分的学理根据,也有充分的法理根据,是无法否定的客观事实。 【详细】
65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掀起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促进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权进步的划时代重大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人权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 【详细】
西藏首条“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直流扩建工程近日开工建设,这是我国首个在已投运的直流输电工程基础上开展的扩建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总投资26.03亿元,工程建成后,青藏直流输送电容量将由目前的60万千瓦增加到120万千瓦。
该项目将有效满足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同时,工程建设还将对西藏清洁能源后续更大规模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将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在服务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绿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详细】
5月23日,第二十届藏传佛教“拓然巴”高级学衔授予仪式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举行。
来自藏传佛教格鲁派、噶举派、觉囊派的28名学员,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修,圆满完成学业,取得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高级学衔班毕业证书。经严格的资格审查、辩经考试、论文答辩,全部获得藏传佛教“拓然巴”高级学衔。 【详细】
5月23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西藏自治区有关负责同志围绕“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介绍了相关情况。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严金海说,西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聚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和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大力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详细】
26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西藏自治区体育局、西藏自治区体育总会主办的全民健身万里行志愿服务暨2024年西藏自治区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健步走)在拉萨市举行,共有800余名健身爱好者参加。据悉,此次活动设置了5公里健步走比赛,分个人组、家庭组和轮滑组。
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宏江表示,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宗旨,以推广健身知识、带动科学运动为目标,通过健步走比赛、政策宣讲、科学健身指导、优秀运动员互动、健身项目体验等模块,让群众切身体会到科学健身带来的效果。 【详细】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扎西岗村位于一片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两侧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松树等组成一望无际的鲁朗林海。
青山之间是整齐的草甸,在这里,溪流蜿蜒,繁花尽放,木篱笆和木板屋点缀其间,与远方的雪山、近处的林海共同构成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2016年,扎西岗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详细】
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福建公园内,布尼玛和徒弟洛桑坐在公园的河边弹着扎念琴。61岁的布尼玛,是工布扎念琴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只见布尼玛轻拢慢捻,琴声悠扬,洛桑认真倾听,学习师傅的演奏技巧。
不一会儿,布尼玛放下乐器,洛桑开始独自演奏。“弹这一曲的时候手指要放这边……”布尼玛耐心地给洛桑讲解着。师徒俩弹奏的这种乐器叫扎念琴,意为“悦耳动听之声”,是西藏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2014年,扎念琴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详细】
一条318国道串起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的多个村庄。村庄里,两名“扎西”正在比拼——如纳村的扎西罗布和阿西村的扎西平措都是村党支部书记,比的不是别的,是村里集体产业怎么发展。
这种比着干的劲头,得从去年说起。去年底,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展开,村支书们走进不同村子,现场剖难题、谈经验。正是在这次活动中,两名“扎西”长了见识,受了启发。 【详细】
西藏拉萨市地处狭长的河谷地带,拉萨河穿城而过,两岸是南山和北山。在拉萨南山公园,不少市民正散步、爬山。
2012年,拉萨市启动南山造林绿化工程,通过5年的植树播绿,把昔日荒山建成了南山公园。2021年开始,西藏实施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营造林206.72万亩,将拉萨打造成生态宜居高原城市。 【详细】
清晨,仁青加措早早出发,又踏上了一天的巡护路。作为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玛曲乡长江源环保志愿队的队长,守护冰川和荒原,是仁青加措最重要的工作。
玛曲乡面积大,辖区内的姜根迪如冰川是长江的源头之一。仁青加措所在的玛曲乡长江源环保志愿队,是一支由牧民组成的环保队伍。用脚步丈量长江源冰川,守护这里的生态环境,是他们的选择。 【详细】
走在新铺设的乡间步道,西藏林芝市林芝镇嘎拉村村委会副主任尼玛多吉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嘎拉村的收入账:文旅消费,每年给全村带来收入三四百万元;开挖掘机,每家能赚不少钱;全村集资修建的采摘园,也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尼玛多吉感慨:“嘎拉村因旅游而兴旺,村子的发展历程,就是民族团结促发展的缩影!”
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各个行业,民族团结之花持续绽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走深走实。 【详细】
巴达村,典型的高原村庄,海拔3175米,村里的大田作物种植一直以青稞、冬小麦为主。对村民来讲,水稻是个稀罕物。村民卓嘎说,“除了吃的大米,过去谁也没见过水稻长啥样啊!”想见见水稻长啥样,让卓嘎成了村里第一批试种高原水稻的农户。
种青稞、小麦,村里的农户都是好把式,可对于水稻种植技术,大家就是“门外汉”了。“在高原上把水稻种好,多亏了从拉萨来的专家。”卓嘎说。 【详细】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锡钦乡,318国道旁,一座“石榴籽”驿站正迎候着八方游客。
走进驿站,宽敞的休息区、舒适的座椅、便捷的供水供电设施、高速的无线网络,以及贴心的供氧设备,这些设施都是为来往的自驾游客而准备。不但如此,这里提供的文化展示和交流平台,让游客在休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拉孜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详细】
6月30日上午,G4218四川雅安至新疆叶城国家高速公路西藏拉萨至日喀则机场段项目建成通车,全长167公里。
这标志着拉萨市至日喀则市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往返于两市之间的车程较之前走国道318线缩短至3小时左右。拉萨市至日喀则市高等级公路总长度达245公里。至此,西藏高等级公路总里程达1196公里。 【详细】
第四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4日在西藏林芝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秦博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秦博勇指出,自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启动以来,中方同参与的各方加强合作,以守护好“世界屋脊”这片净土、保护好地球这个人类共同家园为目标,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深化文明互鉴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详细】
在中央军委授予西部战区空军某旅“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30周年前夕,20多位退役老兵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与年轻的雷达兵一起,在雪山之巅,迎风肃立,向着国旗深情致敬!
岁月变迁,雪山巍峨。尽管装备升级、任务转换,但一代代甘巴拉人“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精神依旧没变。他们在党的指引下接力奋斗,支撑空防预警一线,托起西藏与周边地区的空中桥梁。 【详细】
强巴旦增在山南市人民医院工作了近20年,他对科室的变化印象很深——早年间,山南市人民医院底子薄弱,很多基础的疾病都缺乏救治能力。群众往往选择前往拉萨市或其他省份治疗。
组团式医疗援藏启动后,科室里就一直有来自安徽的援藏医生。跟着他们认真学习,强巴旦增的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如今,他已经能独立开展多项治疗技术,成为科室的“顶梁柱”。以强巴旦增为代表的本土医疗团队正在逐步成长,在当地的影响力也在迅速扩大。 【详细】
7月10日,藏东南高原,随着汽车吊将重达110余吨的风机叶轮组件缓缓吊至110米高空与机舱精准对接,世界在建最高海拔风电项目——大唐西藏八宿100兆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首台风机吊装作业完成。
据悉,项目总共要安装20台风机,预计今年10月底将全面建成投产。投产后,每年可新增清洁电量2.23亿千瓦时以上,相当于可节约标准煤超7万吨。 【详细】
7月12日18时35分,在海拔超过4700米的纳木错中心湖区,多国联合科考队在湖底深度402.2米的地方获取了湖泊岩芯。
这是我国首次在青藏高原大湖钻探中成功突破400米深度,对我国湖泊钻探与古气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图为12日拍摄的水上钻探平台。 【详细】
“超市要10盒草莓,邻居也订了5盒。”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聂玉村村民普琼正在大棚里培育新一批的草莓苗,就听到儿媳急匆匆的声音。
2019年,在北京市对口支援资金、技术帮助下,普琼第一次接触到蔬菜种植,主动承包了一个蔬菜大棚,“免承包费,收益纯是自己的。”普琼说,那年自己刚刚脱贫,也想通过双手致富。 【详细】
“昆虫以其独特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生命的智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和自然的美丽。”达娃是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昆虫资源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从事昆虫研究工作近30年,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达娃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高原生物研究的发展。从业近30年,从血气方刚到两鬓染霜,达娃的坚持从未动摇。“我将继续坚守在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里,守护这些微小而奇妙的生命。” 【详细】
茫茫草原一望无际,数百公里渺无人烟,这是罗布玉杰管护站管护员扎西罗布工作的地方——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的羌塘草原无人区。
一座山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哪怕最近的管护站,都要绕过两三座这样的山峰。无人区里没有路,有的都是之前管护员们留下的车辙印。车子在不断颠簸中前进,扎西罗布和同伴们早已习惯。 【详细】
1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发布会在西藏拉萨召开。会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发布了以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对策为主要内容的十大标志性进展,会上还启动了“一原两湖三江”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十大任务负责人分别发布了各个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共计30项重大成果。这些成果共同支撑了第二次青藏科考标志性科学工程的构建。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搞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地区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帷幕。30年来,一代接一代援藏干部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本报记者走进上海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江孜县,通过一所学校的变迁、一个园区的升级、一份情感的延续,讲述援藏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动人故事。 【详细】
记者8月22日在拉萨召开的“30年来援藏工作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对口支援西藏30年来,已有10批、近1.2万名干部人才进藏工作。
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总领队宋立强介绍,30年来,援藏干部人才选派数量逐批增加,从第一批622名逐步增加到第十批2117名。选派结构持续优化,逐步形成了三年援藏和短期援藏、计划内援藏和计划外援藏等方式相结合的选派格局。 【详细】
走进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整洁的操场、明亮的教室映入眼帘。
2014年8月,北京市成建制选派援藏教师,向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选派了第一批50名教师,开启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实践。10年来,北京选派299名教育人才赴拉萨支教,不畏艰苦,持续接力,带动当地教育发展。 【详细】
对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甲措雄乡聪堆村村民旺拉来说,“高品质青稞”曾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祖祖辈辈和土地打交道,大家都是这样种地的。青稞,还能有啥特别的高品质?”
如今,因为黑龙江援藏产业项目,他的想法悄然改变。“新品种青稞亩产比周边提高超过50公斤,本地群众都很惊奇。”黑龙江省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于志刚说,“一个项目产量或许有限,重要的是以农业示范改变本地群众的观念。” 【详细】
“林芝源”“拉萨好物”“藏品入湘”……近年来,越来越多西藏特色产品走下高原,走进全国各地,来到普通民众家中。各援藏省市积极探索“内地市场+西藏资源”模式,助力西藏产品走向广阔市场。
近年来,由北京、黑龙江始发的“心连心·京藏号”旅游列车、“龙藏号”援藏旅游专列持续开行,“林芝”号旅游专列亮相广州地铁3号线,那曲民族特色文化节目走进辽宁卫视春晚……文旅为媒,对口支援双方沟通不断加强,为西藏文旅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详细】
今年毕业于吉林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西藏青年仓决卓玛,第一份工作选择了湖北省宜昌市的一家民营企业。与她一同前往的,还有68名西藏青年。
长期以来,各援藏省市通过持续推进就业援藏,引导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西藏大学生创业和到区外就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援藏省市累计举办各类就业援藏招聘活动1800多场次,提供岗位9.3万余个。 【详细】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994年以来,先后有10批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奋战在高原各地。从经济援藏、产业援藏、科技援藏、就业援藏、扶贫援藏等,到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帮扶,到产业培育、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的“造血式”帮扶……他们扎根雪域高原,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挥洒智慧与汗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使命与担当。
在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之际,本版推出特别策划,讲述援藏干部人才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故事,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屋脊创造的人类发展奇迹。 【详细】
9月2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沙洲绿树生机盎然,风景如画,尽显高原生态之美。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水面海拔2920米。近年来,林芝市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工程,提高湿地管护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 【详细】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结合两地文化特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江苏省援藏教师、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校长殷飞说。
如今,西藏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截至2023年底,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472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0.4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7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62%,教育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详细】
“桃花村”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真巴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名唤“嘎拉”。每年春天,遍布嘎拉村的上千株野生桃树竞相开花、灿若云霞,故又得名“桃花村”。
嘎拉村不大,常住人口仅149人。小小“桃花村”,因每年春天桃花绚烂,办起桃花节,吸引各地游客来此赏花打卡,年接待游客量10多万人次。仅今年桃花节期间,全村的旅游收入就达370万余元。 【详细】
“快!有一名患者受了重伤!”一天上午,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来自安徽省的援藏医生张嘉、王凯突然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为了救治这名患者,医院相关科室医生会诊后立即实施手术。经过紧急救治和为期一周的观察治疗,患者最终痊愈出院。
“援藏医生不仅参与救治,还帮助我们提高医疗水平,为西藏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援藏医疗队。”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副主任谭相东说。 【详细】
跨越5000多公里,从东海之滨来到珠峰脚下,已经有3个年头了。从我所在的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出门不远,就是城市的主干道之一上海路。这条道路,正是两地携手同心的深情印记。
对口支援西藏,医疗卫生是重要方面。2015年,上海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来到日喀则。至今,上海已有23家三甲医院累计派出10批210名医疗骨干。从破旧的老院区,到现代化的新院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三甲医院,每年接诊量近30万人次,为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护航。 【详细】
2021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医生亚亚牵头完成当地首例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髁间嵴撕脱骨折手术治疗,实现西藏在这一手术治疗方面零的突破。
近年来,西藏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15年间,精准培养了1800余名在农林水牧、科教文卫、环境保护、水利交通等领域能担当、作表率、有作为的专业技术人才。 【详细】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海拔4706米的西藏自治区班戈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于近日成功施放首个北斗导航探空气球,标志着世界海拔最高的北斗探空高空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北斗探空站”)建成并启用。
北斗探空站投入运行后,首次将地面气象观测转变为“地面+高空”的协同气象观测,有效弥补了羌塘高空气象数据资料的空白。 【详细】
19日,中国商飞公司一架C919飞机从四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起飞,经过2小时8分钟飞行,平稳降落在西藏拉萨贡嘎国际机场。这是C919飞机首次飞抵拉萨,与正在进行演示飞行的ARJ21飞机相聚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自8月21日开始,ARJ21飞机以四川成都、青海西宁和西藏拉萨为运行基地,开展“环青藏高原”演示飞行。截至目前,已完成25条航线、55个航段、62小时的飞行任务,覆盖11座高高原机场,并4次执飞世界海拔最高民用机场——四川甘孜稻城亚丁机场,充分验证了ARJ21飞机高高原运行的适应性。 【详细】
拿起课本,看着教室里求知若渴的孩子们,西藏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宋玉刚满是欣慰。
宋玉刚来到这所乡镇小学工作已经27年了。这些年,他几乎天天都和孩子们交流,在很多藏族孩子嘴里,这位老师也被称为“宋阿爸”。 【详细】
阳光洒在拉萨街头,25岁的咖啡师格桑伦珠踏上熟悉的石板路,朝着拉萨河南岸的绿茵场走去。队友们陆续到达,热身后,一场橄榄球赛在10点钟准时开赛。传球、冲撞、接球、欢呼……虽然不是专业球员,但每个人的脸上写满热情与专注。
格桑伦珠是西藏琼鸟业余橄榄球队的一员,“橄榄球很小众,但它充满力量与技巧,很有趣。”他回忆,“我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橄榄球比赛,上大学时也在现场看过别人玩。”但当自己开始打橄榄球后,才体会到这项运动深层次的魅力。 【详细】
山路回环崎岖,绕过一座座高山,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吉汝乡终于到了。
“我们这里的海拔有4600多米,距离县城足足有2个小时的车程。”走进干净整洁的卫生院,院长达顿告诉记者,“地处偏远,人口稀少,如何保障辖区群众健康,过去是个大难题。如今,情况已经有了根本改变。” 【详细】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昂仁县卡嘎镇江嘎村持续实施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
村里硬化了入户路面,集中建设牛羊圈、推进人畜分离,为每家每户新建水厕、安装太阳能淋浴,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人居环境。 【详细】
“单位很重视官兵的成长,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今年,我带领旅里17名战士编排的舞蹈在西藏军区文艺汇演上获得了创作类一等奖。”西藏军区某旅中尉张曦说,她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类师生在线交流后,掌握了更多开展文艺活动的技巧。
为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该旅联合四川师范大学开展军地共育人才活动,邀请学校知名专家加入人才培养计划,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共育、多方面交流,帮助官兵提升专业技能、增长知识阅历。同时,该旅广泛开展军体培训班、文艺特长班、技能培训班等培训活动,培养4个方面180余名骨干,有效助力官兵成长。 【详细】
记者日前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获悉:近年来,西藏共实施可移动文物预防性项目、数字化保护项目、文物修复项目56个,总投资达3.2亿元。
针对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西藏实施了哲蚌寺、甘丹寺、大昭寺等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改善了寺庙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实施了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推进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 【详细】
我国科学家29日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普若岗日冰原钻取了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的冰芯,长达324米,打破世界纪录。
本次科考还在另一个点位成功钻取了172米透底冰芯。透底冰芯是指从冰川表层一直打到底部与岩石层交界处的冰芯,对研究冰川形成年代和底部活动情况有重要意义。 【详细】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高海拔地区供暖工作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入实施城镇和海拔5000米以上农牧区供暖,今年取暖季西藏近20万群众将住上“暖房子”。
西藏自治区住建厅总工程师冯建国表示,将会同发改、财政等部门对供暖试点项目进行评估验收、总结试点经验,对通过验收的供暖项目纳入常态化监管,持续巩固供暖实施效果。 【详细】
寒风呼啸,海拔4700米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措勤县室外温度已至零下10摄氏度。县城居民米久多吉从外头走进家,便迫不及待地脱下厚厚的藏式袍子,倒上一杯热茶,暖暖地喝了起来。
“以前白天也要烧牛粪取暖,而且只有炉子旁暖和,其他屋都很冷。特别是出门回来,炉子熄灭了,还要重新点燃,总得许久屋里才能热起来。”米久多吉说,“有了暖气片,每间屋子都暖和。” 【详细】
虽然在同一个车站工作,贺文贵和赵元生却不能经常见面。
他们工作的地方叫做拉日(西藏拉萨—日喀则)铁路曲水县站。雅鲁藏布江江水奔腾,群山环抱下,这座海拔3568米的小站显得有几分孤单。贺文贵和赵元生作为车站仅有的两名值守人员,按月交替值班。 【详细】
“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2021年7月,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在藏期间,总书记亲切会见了援藏干部代表。面对这些脸颊晒成古铜色、浑身透着“糌粑味、酥油香”的“新西藏人”,总书记十分动情,着重讲到援藏精神。 【详细】
5G上珠峰,没有捷径可走。从5800米营地到6500米营地,都是三四十厘米宽的碎石路。架设基站所需的8吨重的通信设备和建设物资,全靠“牛驮人扛”的方式运上山。
2020年4月30日,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正式开通,珠穆朗玛峰北峰登山线路及珠峰峰顶,基本实现5G信号覆盖。 【详细】
世界屋脊,架起“彩虹”“金桥”,雪域高原,谱写发展新篇。1954年12月25日,总长达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实现了西藏公路从无到有的历史转变。
在川藏、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历程中缔造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更成为凝聚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详细】
西藏
编者 按
2024年,农历新年和藏历新年在同一天。“许多村民纷纷来购置年货,这两天我的店就卖了六七百元的东西,生意非常不错,比搬迁之前好多了!”白玛央宗说。
白玛央宗的家,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甘登乡甘登村。去年春天,甘登村随甘登乡政府整村搬迁到现址,到县城的距离从124公里缩短至63公里。村民们住上了砖瓦房,通了水电气,家门口就有学校、卫生院、邮政所。 [详细]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西藏立足高原发展实际,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着力发展高原农牧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定,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助形式。30年来,对口支援西藏机制不断完善,对口支援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对口援藏顶层设计不断丰富完善,对口援藏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广大援藏干部人才奋力拼搏,汇聚起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磅礴伟力。 [详细]
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27日在拉萨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他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做好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详细]
为了让乡亲们不跑远路就能治好病,那曲市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贾祝强充满期待:“好资源更要发挥好作用,我们将持续用力,抓好改革落实,当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详细]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西藏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城市庭院绿化行动,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详细]
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持续加强和改进寺庙管理,深化拓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扎实推动藏传佛教更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今,宗教更和顺,社会更和谐,民族也更加和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