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所官兵戍邊六十五載,用行動踐行忠誠誓言——
青春花開昆木加(強軍路上·探訪邊關一線)
![]() |
|
昆木加哨所官兵前往一線點位執行巡邏任務。 |
![]() |
|
昆木加哨所新哨樓樓頂上,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
![]() |
|
昆木加哨所官兵到達巡邏目標點位后給界碑描紅。 |
馬泉河畔,風雪中矗立著一座威嚴的哨所——西藏軍區某部昆木加哨所。“昆木加”在藏語中是“鮮花盛開的天堂”的意思,但這裡的自然環境卻與這美好的名字相去甚遠。
昆木加哨所位於西藏日喀則市仲巴縣,哨所周圍平均海拔約4900米,年平均氣溫不到5攝氏度,長冬無夏,春秋相連,每年大雪封山近5個月。高寒缺氧,讓這裡一度被視為“生命禁區”,植物不易生長,鮮花更是難得一見。
從1960年第一批邊防官兵進駐開始,一代代官兵在哨所扎根,用青春守護著祖國的西南大門。昆木加哨所,也因此被譽為“西南第一前哨”。
65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卻是哨所官兵堅守高原、忠誠戍邊的真實年輪。走進昆木加,你能在呼嘯的風雪中,聽見他們對祖國最堅定的誓言。
國旗飄揚,那是戰士心中最美的戍邊紅
在邊關,最美的顏色是紅色。
周一清晨,天還沒亮,下士尼瑪翁杰已經起床做准備。他是哨所的升旗手。在這裡,升旗是一項光榮的任務,同時帶著幾分危險。
哨所面積小,沒有專門的升旗台。每周一,升旗手要爬上10多米高的哨樓頂,把國旗升起來。哨所常年刮著6級以上的大風,氣溫極低。看似簡單的任務,執行起來卻並不容易。
尼瑪翁杰2021年入伍,是一名大學生士兵,身高一米八六,是哨所裡個子最高的兵。入伍后,得知哨所有升旗任務,他主動報名。“因為我個子高,被選為升旗手。升旗很冷,也很危險,但每次看到五星紅旗飄揚,我心裡就特別激動,渾身是勁。”他說。
為了當好升旗手,尼瑪翁杰經常在室外練習。曾經恐高的他,也在一次次任務中克服了恐懼。
早上8點,第一縷陽光照在山頭,哨樓頂上的五星紅旗准時升起。戰士們齊聲高唱國歌,歌聲回蕩在群山之間。雪山的映襯下,國旗格外鮮艷——那是戰士心中最美的戍邊紅。
這次升旗儀式,還有一位特殊的“客人”——90歲的冉隆均。他是哨所初建時的見証者,通過視頻連線觀看了升旗儀式。看到國旗升起,老人熱淚盈眶。1960年,100多名官兵奉命進駐昆木加,組建了最初的邊防隊,冉隆均就是其中一員。
“那時候,昆木加還是一片荒灘。物資少、建材缺,我們就地取材,挖凍土、背石頭,白天還要巡邏。”冉隆均回憶,為了趕在大雪封山前建好哨樓,大家經常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哨樓初具規模后,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樓頂的竹竿上綁一面五星紅旗。國旗升起的那一刻,大家忘記了疲憊,不約而同唱起國歌。
“一定要守護好這面國旗,守護好這抹紅……”老人聲音哽咽。
隨著時代發展,二代、三代哨所陸續建成,老哨樓雖已不再使用,卻和那面國旗一起,成為官兵心中的精神高地。
老哨樓上挂著一條橫幅:“4.5公裡—4500公裡”。下士農盛觀解釋:“4.5公裡是哨所離邊境最近的距離,4500公裡是我們對首都的守望。”在這裡,一草一木,一兵一哨,都寫滿了忠誠。
65年來,無論風雪陰晴,五星紅旗始終飄揚,忠誠戍邊的信念始終如一。這份忠誠,源於一代代戍邊人融入血脈的家國情懷。從冉隆均那代官兵在荒灘上立起的第一面國旗,到尼瑪翁杰等官兵在風雪中的每一次升旗﹔從建哨初期“忘記疲憊”的奮斗,到如今“渾身是勁”的堅守——忠誠,寫在雪山之巔永不褪色的鮮紅裡,更寫在戰士用青春和生命踐行的誓言中。
邊關路遠,堅守讓青春有了更重的分量
沒到過邊關,不知道路有多險。
中午,記者跟隨官兵們踏上巡邏路。車輛在柏油路上行駛一段后,轉入山間小路。路面狹窄,塵土飛揚,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十分危險。“抓穩坐好,別緊張!這條路我們熟,馬上就到徒步點了。”指導員索朗扎西指著前方的埡口說。
一陣顛簸后,巡邏車停了下來,接下來的路只能靠步行。下車一看,車輛已到半山腰,背后是巨大的山體,腳下的土路蜿蜒曲折,前方的羊腸小道更是險峻,坡度超過60度,一眼望不到頭。初次走這條路,記者心驚膽戰,官兵們卻早已習慣。列隊之后,他們在指導員的帶領下向山頂進發。
“腳下要看准、踩穩,調整呼吸,盡量不要往下看。”索朗扎西說,這些都是巡邏路上積累的經驗,走多了就不怕了。
一個多小時后,巡邏分隊來到一塊巨石前。官兵們把隨身帶的糖果和路上採的野花放在石板上。“老班長,我們來看您了……”大家持槍敬禮,神情庄重。索朗扎西告訴記者,30多年前,時任二班副班長的陸永剛感冒初愈,因放心不下新兵,堅持帶隊巡邏。途中突遇暴風雪,他因高原反應引發肺水腫,生命定格在這裡。從此,每次巡邏路過,官兵們都會來緬懷他。
“陸班長犧牲時,口袋裡還裝著未婚妻的信。”索朗扎西的聲音低沉,“信上說,等他回去結婚。可他卻永遠留在了這裡。”
走在隊伍中的下士和獻峰第一次聽這個故事時剛滿19歲,還是個想家想到偷偷掉眼淚的新兵。他說:“那時我忽然明白,為什麼一代代人要把青春奉獻在這裡——因為有些選擇,比個人的幸福更重要。”
面對寂寞與犧牲,一代代官兵從不言悔,把忠誠的足跡刻進祖國的山河。
休息了十來分鐘,索朗扎西發現遠處烏雲逼近,立即集合隊伍。空氣中已彌漫著霧氣。“山裡的天氣說變就變,一旦下雨下雪,路就更難走了。得抓緊時間!”他說。
天色漸暗,山頂氣溫驟降,寒風呼嘯。官兵們臉上沒有一絲畏懼,年輕的面龐更加堅毅,互相鼓勵的聲音在隊伍中回蕩,“界碑不遠了,再加把勁!”
又走了半個多小時,索朗扎西指著前方突起的石碑說:“看,那就是界碑!”
和獻峰輕輕拂去界碑上的塵土。3年前,這個從大城市來的大學生還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願意把最好的年華留在這荒涼之地。直到他在哨所榮譽室看到陸永剛發黃的照片,直到他在巡邏路上接過老兵手中的槍,直到他第一次親手觸摸界碑——他逐漸懂了:“我的青春在邊防,有了比留在城市更重的分量。”
在昆木加哨所,有兩排標語格外醒目:“雪海雲天戍忠誠,青春花開昆木加”。和獻峰說:“昆木加看不到花,但如果你用心看,這裡處處是‘花’。因為官兵們把忠誠融進了祖國的雪海雲天,忠誠之花開滿了邊關。”
建哨以來,一代代官兵用行動踐行青春誓言。哨所多次圓滿完成各項任務,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10余次被評為先進單位。
“邊關有我,請祖國放心!”界碑前,官兵們的誓言在群山間久久回響……
科技賦能,“雪域孤島”成為溫暖的港灣
記者在哨所採訪時,正好趕上配送的貨車來送菜。司機張學軍說,他每3天來一次,保証哨所蔬菜供應新鮮充足。
跟著搬菜的官兵,記者走進哨所菜窖——辣椒、茄子等各種蔬菜擺放整齊,冰櫃裡肉類儲備充足,還有從千裡之外運來的活魚和螃蟹。
“現在只要一鍵下單,3天內菜就能送到,種類多,還新鮮!”司務長周燁說,過去冬天物資難進來,如今柏油路通到哨所,吃菜問題大大改善。
“除了配送,哨所自己也種菜。以前保溫大棚只能在7到9月份種出青菜,現在有了‘植物工廠’,官兵天天都能吃上新鮮蔬菜!”周燁說。走進植物工廠,10多種蔬菜長勢喜人。技術員洛茸都吉介紹,這裡採用無土栽培技術,用電腦控制光照、濕度等參數,縮短了蔬菜生長周期,從育苗到成熟只要20多天。採摘烹飪后,這些蔬菜就能端上官兵的餐桌。
走出植物工廠,陣陣歡笑聲傳來。記者循聲走去,看到一座文體活動中心。推開門,幾名官兵正在健身器材上鍛煉,裡面還有台球桌等設施。
“2020年底,哨所用電接入了國家電網,結束了60年不通電的歷史。電來了,更多設施和電器進了哨所,官兵的業余生活也豐富了。”索朗扎西說,去年新建的文體活動中心還配備了室內電影院,讓戍邊生活不再單調。
通電、通路、通網,昆木加哨所這座曾經的“雪域孤島”,如今已成為溫暖的港灣。新營房整潔明亮,各類設施一應俱全:氧氣通到床頭,餐食營養健康,業余生活豐富多彩……官兵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近年來,隨著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的保障模式逐漸走進高原官兵的生活,科技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日常任務的執行中。
巡邏執勤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巡+車巡+視巡+機巡”的組合模式,成為日常巡邏的常態。
在哨所監控值班室,AI識別系統發出警報,農盛觀從屏幕上發現,西山角鐵絲網處有一名鄰國牧民企圖帶牛群越界。他立即上報,並與地方單位共享信息。二級上士王思誠操控無人機飛往現場,傳回高清畫面,並用喊話器勸離牧民。10多分鐘后,警報解除。
“以前處置突發情況,全靠戰士的‘鐵腳板’,費時費力。”戍邊12年的王思誠對科技帶來的變化深有體會,“哨所防區范圍廣、邊境線長、巡邏點位多,很多點位在雪山深谷之間,地形復雜,天氣多變,巡邏既危險又辛苦。無人機和智能監控的應用,幫我們解決了不少難題。”如今,昆木加哨所的多個點位已實現“空中巡邏”。
從“鐵腳板”到“科技化”,邊防執勤方式不斷升級。監控大屏的藍光映在00后新兵索朗堅參稚嫩卻堅定的臉龐上。這名剛下連的大學生士兵,正專注學習操作無人機控制台。
夜幕降臨,窗外無人機航燈如星辰閃爍,與哨所飄揚的國旗相互輝映。索朗堅參在日記本上鄭重寫下一行字:“強軍征程上,我願做這座科技哨卡最敏銳的‘眼睛’,更要做雪域邊關最忠誠的‘界碑’。”
(陳武斌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3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