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雅礱綠色經濟潮流涌

——山南生態產業一線見聞

2025年09月14日15:33 | 來源:西藏日報
小字號

  雅魯藏布江在尼木一帶沖出妥峽后,形成貢嘎到桑日間的寬闊河谷,編織出發達水網,造就出無數沙洲。

  160公裡河谷曾是風沙策源地,如今“綠潮”涌動,綠色經濟在這裡寫下新的注腳。我們行至之處,被山南沿途團團簇綠所驚喜。高原人植綠治沙的堅韌勁感染著每個見証者。

  曾經風沙肆虐的扎囊縣,荒漠化土地面積佔縣域面積的近一半。如今,3萬畝矮化蘋果樹列陣成林。4年來,當地累計投入5.45億元,引進抗寒耐旱品種,年產果品3000噸,並成功進入國際市場,帶動600多名果農增收致富。

  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植樹造林的隆子縣,經多年接力種植的連片沙棘,被世界紀錄認証機構認定為“世界最大人工沙棘林”,在此基礎上衍生的沙棘油、沙棘茶、沙棘化妝品遠銷區內外。

  獲益於南北山綠化工程延伸,“貢嘎縣從以前黃沙蔽日到現在綠蔭掩道,機場周邊的山都綠了。”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鈺告訴記者。

  治沙帶來好生態,綠色發展惠及更多群眾。山南借力於自治區“一江兩河”和“兩江四河”造林工程,大力推進防沙治沙、植樹造林建設,提出“生態強市”戰略,組織干部群眾積極投身義務植樹、增綠護綠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雅江流域山南段累計實施防沙治沙71.79萬畝,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治沙面積5.01萬余畝,植樹造林面積50.53萬畝。

  一條長160公裡、平均寬1.8公裡的沿江林帶,從貢嘎縣延伸至桑日縣,沙地披綠、荒原生金。山南全市形成了“宜草則草、宜林則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的造林新格局,樹木成活率提升至85%。

  扎囊縣章達村裡,沙地上的幾座溫室大棚成了媒體爭相報道的“寵兒”。“7月,我們的蘆筍開始供港,今年預計銷售額可超兩千萬元。”綠之源公司西藏事業部總經理喻瑩說道。記者們細看時,發現綠油油的蘆筍苗下還套種了“赤鬆茸”。“這是今年才開始探索的種植模式,已經採摘了兩個月,又多了一份收入嘍。”

  村民次仁卓瑪夫婦,都在該溫室裡上班,每月純收入達一萬四,“公司還全額給我們交五險,現在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山南力建“百裡生態走廊”“百億產業走廊”和3個“萬畝生態產業”,助力山南構筑生態安全屏障、讓老百姓享受綠色福祉,實現“增綠又增收”。

  秋收時節,山南市農科所科研育種基地一片金燦燦的豐收景象。今年4月播種藏青2000、山青9號、山油2號和山油4號等5個空間搭載誘變品種,迎來首次收獲。這是山南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的重要寫照。近年來,山南在扎囊、乃東、桑日等縣(區),累計建成蘋果、核桃、葡萄等特色經濟林(作物)8.87萬畝,初步形成“春季賞花、夏季避暑、秋季採摘、冬季加工”的四季產業鏈。

  隨著“十四五”規劃縱深推進,山南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在生態修復、特色農業、清潔能源、數字經濟等多條戰線全面發力,綠色經濟呈現多點開花、串珠成鏈的強勁勢頭,為高原高質量發展寫下生動注腳。

  最近,扎囊縣扎其鄉羅堆村的50兆瓦光伏治沙示范性項目建設拉開序幕。近年來,山南市依托豐富風、光資源,圍繞“雙碳”目標,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梯次推進雅江干流梯級電站、高海拔光伏治沙示范園、分散式風電走廊等項目。目前,山南光伏電站總裝機規模達15萬千瓦,可實現年發電量超2.5億千瓦時,每年實際發出電量預計可滿足約1.2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

  與此同時,“無廢機關、無廢景區、無廢校園等11類99個‘無廢細胞’建成並授牌。”山南市生態環境局數據顯示,41項“無廢城市”建設指標中34項已提前達到“十四五”規劃終期目標。全市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提升至98%、100%、92%。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個、自治區級示范鄉鎮49個、示范村居420個串點成線,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各族群眾在綠水青山間端穩“生態碗”、吃上“長久飯”。山南市用40年書寫了一部生態修復與產業振興的史詩。綠色涌潮,持續在雅江兩岸翻騰。(李梅英 常川 琅珍)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