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向榮的高原沃野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農牧業發展綜述

9月的那曲市嘉黎縣尼屋鄉扎西崗村風光旖旎,空氣中彌漫著青稞香。村民才旺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熟練地駕駛著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
60年前,他的祖父佝僂在這片土地上,用木犁耕地,收成少得可憐。今天,才旺踩著祖父曾經辛苦勞作過的同一片土地,操作機械化器具收割麥穗,飽滿的穗粒和豐收的笑臉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高原鄉村振興的生動景象。
才旺忙完回到家,桌上已經擺好妻子做的飯菜,青菜炒肉、蘑菇燉雞……香氣扑鼻,才旺不禁感慨:“現在種地有補貼,孩子上學免費,吃喝不愁,日子真安逸。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這頓尋常的午餐,是祖父那代人遙不可及的夢。
60年光陰,在這片高原大地刻下了翻天覆地的變遷印記。60年來,我區農牧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為我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米袋子”“菜籃子”產品供給能力逐年提高,品種選擇日益豐富,人民群眾實現了“吃得飽”向“吃得好”的轉變。
數據彰顯成就:糧食總產量從1965年的29.07萬噸增至2024年的112.9萬噸,連續10年穩定在100萬噸以上﹔肉奶產量比1978年增長6.2倍,肉奶人均佔有量位居全國前列﹔蔬菜產量比1985年增長15倍。
產業重塑新圖景
2021年,200萬羽全智能化藏雞產業園項目在山南市乃東區頗章鄉格拉村建成,雞苗存活率、產蛋率從不到60%,分別提升至97%、96%,基本實現我區鮮蛋供應自給自足。
“公司的生產線從自動喂料、自動分揀、糞污處理並制成有機肥,全過程均是自動化控制。”西藏宏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宏林介紹。目前,公司日產鮮蛋60余萬枚,年產有機肥3萬余噸,實現了西藏農牧業內循環。
60年來,我區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2024年,全區市級以上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87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1.08萬家、家庭農牧場0.65萬家,推動農牧業實現產業化經營和現代化發展。
2022年4月,我區首個農牧業行業區域公用品牌——“西藏青稞”正式發布,有效推動了西藏青稞產業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弱小走向強大,以品牌效應帶動產業發展,拓寬了更廣闊的市場。
截至目前,我區共打造各級區域公用品牌20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品牌70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重點產品品牌115個,認証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及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總數達423個,“西藏青稞”“工布江達藏豬”“崗巴羊”入圍全國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
村庄有了新模樣
走進山南市浪卡子縣多卻鄉吉古扎村,郁郁蔥蔥的樹木一字排開,宛如一條綠色長龍將村庄與山野相連,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在天空盤旋,成群的牛羊在湖邊悠然吃草。
“我們村在羊卓雍錯腹地,從前是大片的荒漠地帶,幾乎看不到野生動物。”村黨支部書記索朗扎頓說,“后來,我們通過植樹造林、鹽鹼地治理、草場恢復等舉措,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才有了今天美麗的村庄。”
2018年,該縣投資2689.46萬元在吉古扎村建設生態飼草種植產業基地。生態飼草種植產業基地的建成,不僅串起了產業鏈條,更催生了黃牛養殖、蜂蜜養殖等集體經濟帶來的興旺景象,村民的腰包日漸豐盈。索朗扎頓望著遠處的基地笑著說道:“這產業鏈在村裡扎了根,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自2011年我區全面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起,目前第三輪草獎工作即將接近尾聲,草原生態得到了有效恢復,通過加大人工飼草基地建設和房前屋后種草力度,天然草場放牧壓力得到了緩解。
在改善硬件設施的同時,鄉村治理也煥發新活力。我區通過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在全區范圍內大力推廣“積分制”,與村規民約緊密結合,搭建平台暢通群眾參與渠道。通過掙積分、評積分、比積分、兌積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
截至2024年,全區已有3988個村(居)運用“積分制”﹔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切入點,常態化開展以“四清兩改”為重點的村庄清潔行動,累計建設高原和美鄉村1000個,累計完成戶廁改造43萬余座、人畜分離50余萬戶,農村戶廁普及率、人畜分離率分別達到80%、90%以上。
日子有了新奔頭
秋收時節,日喀則市薩迦縣扯休鄉扯休村的田野被第一縷陽光喚醒。吳金次仁駕駛著擦拭锃亮的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金黃的麥穗聯結著豐收的喜悅。
2017年,吳金次仁在故鄉注冊成立了薩迦縣扯休鄉曲姆拉日農機合作社,承接人工飼草基地、深鬆整地、種子精選包衣、農機社會化服務作業等業務,並逐步發展壯大,從最初幾台設備起步,如今已擁有125台農機具。
隆隆機聲替代了“二牛抬杠”的舊時光,不僅翻耕著肥沃的土地,更翻開了鄉親們的致富之路。2017年起,合作社對全村797畝農田提供全程免費農機作業服務,每年給村民兌現土地流轉費190.46萬元。2019年申請的2萬畝人工種草項目,為所在村群眾創收320余萬元。
“起初村裡老一輩守著老器具不肯用農機,我就先在自家田地裡示范給他們看,一來二去,再沒人搖頭了。如今機械化解放了勞動力,年輕人開始出去闖蕩,村裡致富的渠道越來越多了。”吳金次仁說。
隨著鐵犁代替傳統木犁以及各種農業機械的推廣普及,2024年預計全區農機總動力達800萬千瓦,農機裝備擁有量達61.2萬台套,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7.8%,為大規模勞務輸出創造了條件。
增收的喜訊如格桑花般怒放。2024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歷史性突破了2萬元大關,達到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共同富裕的道路在高原起伏的山脈間不斷延伸。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中,我們沒有掉隊,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們信心滿滿……”在全區農牧民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演講比賽現場,一等獎獲得者普布次仁緊握話筒,講述著家鄉的發展變遷,眼中閃爍的淚光與台下的陣陣掌聲交織,繪成最動人的畫卷。
如今,放眼望去,我區傳統農牧業和現代農牧業發展有聲有色,美麗鄉村活力四射,農牧民生活幸福安康,“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動人圖景在田野間閃閃發亮。(桑鄧旺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