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綠染貢嘎 幸福生根

在山南的貢嘎縣,一片曾經沙土飛揚的山地,正悄然披上綠裝。
“原來這裡全是白茫茫一片,風一吹,沙子就往臉上打。”村民索朗站在曾經荒蕪、如今已見綠意的山坡上,語氣裡是藏不住的欣慰,“干了五個月,現在滿眼都是綠色。空氣變好了,不再那麼干了,我們生活質量也明顯提高了。”
索朗是南北山造林綠化貢嘎段營造林先造后補工程11號片區的一名造林工人。“技術人員告訴我們,種樹就像養小孩,你得用心,它才能活得好。”索朗笑著說。如今,他不僅熟練掌握了高原種樹的技巧,更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就業。“早上能送孩子上學,還能照顧老人和牛羊,家裡人都非常支持我來這裡工作。”
綠化養護工人正在工作中。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該片區負責人金輝告訴記者,參與這項工程的技術員大多來自內陸省份,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植樹和管理經驗,在這裡同藏族、彝族、回族、滿族等各族群眾一起勞動,同吃同住,就像一家人。
“最初我帶著四五十個藏族同胞一起上山種樹。他們常與我分享風干牛肉、酥油茶、甜茶和糌粑,我也慢慢習慣了高原的飲食。”金輝回憶起與藏族同胞共事的點滴,言語中滿是溫暖。
目前,11號片區的造林面積、苗木種植、沙柳沙障鋪設及管護工程已全部完成,苗木成活率高達91%。
在離11號片區不遠處的3號片區,負責人齊朋飛帶領團隊攻克了高海拔沙地造林的難題。
“在剛接手這個項目時,我們心裡非常擔心。因為這個項目全部是沙地,而且降雨量僅不到400毫米,蒸發量卻達2000多毫米。”齊朋飛說。
面對沙地立地條件差、干旱缺水、土壤貧瘠及運輸困難等多重挑戰,齊朋飛帶領團隊綜合運用企業自創的“集水托盤”節水灌溉栽植技術、有機肥與保水劑改良土壤技術,以及“沙地車+無人機+人工”協同運輸模式,大幅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和施工效率。
位於貢嘎縣南北山的綠色植被一景。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我們不僅要把樹種活,還要讓它們長得好、長得久。”齊朋飛告訴記者,項目通過“以工代訓”方式,培訓出了30多名藏族養護工人,人均月收入達到8000元,真正實現了“增綠、增效、增收”三同步。
在貢嘎縣林草局局長巴桑多吉看來,在高原種植樹木更能體現養育生命的意義,就是需要在每個環節都做到位。他曾多次與工人們一起,花幾個小時爬上高山、親手指導栽植。目前南北山造林綠化貢嘎段的造林進度已經達到100%,全面進入造林管護期。“未來我們還會持續關注樹木的狀況,確保綠色底色得到保障。”
“以前一提到山南,大家的印象都是風沙多。未來,我希望看到從貢嘎到澤當,再到拉薩,有一條100多公裡的綠色長廊,進一步實現青山綠水的景象。”巴桑多吉說。
截至目前,貢嘎段已完成造林2.9萬畝,樹穴開挖404萬個,參與群眾達11萬人次,累計增收3239萬元。
綠化工程一角。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綠色,正在成為貢嘎最美的底色。這一棵棵佇立在高原上的樹,不僅固住了流沙、涵養了水源,更滋養了百姓的生活與希望。
“我希望再過幾年,孩子長大了,這些樹也長更高了。”索朗望著眼前漸已成林的綠色,充滿期待。(吳雨仁、楊曦、歐陽易佳、次仁羅布、李海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