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海潮涌逐錦繡 雪域江南六十春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林芝市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雅江潮涌一甲子,雪域江南煥新顏。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過南迦巴瓦峰的雲海,溫暖的光芒淌過拉林鐵路的鐵軌,映紅通麥特大橋的鋼索,為米林機場騰空的飛機鍍上了一層金光。
六十載歲月如歌,六十載巨變如擘。林芝,這片被譽為“西藏江南”的高原明珠,已然從喜馬拉雅山脈東麓的閉塞之地,嬗變為生機勃發、笑迎八方來客的開放熱土。2024年,林芝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7.78億元,是2021年的1.28倍,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突破4.9萬元和2.7萬元大關,分別是2021年的1.2倍、1.26倍,再創歷史新高,發展的成果如陽光般普照千家萬戶。
林芝的發展畫卷,是黨帶領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成果,是時代機遇與綠色夢想共同書寫的精彩華章。
天塹變通途——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林芝地處藏東南深山峽谷之中,山高林密、溝谷縱橫,自治區成立之初,基礎設施落后,交通極為閉塞。“進藏難,進林芝更難”的喟嘆,道盡這方水土的天塹苦楚。
墨脫,作為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其“高原孤島”之名,承載著多少代門珞群眾人背畜馱的辛酸記憶。2013年,扎墨公路如巨龍般貫通嘎隆拉雪山,當一輛輛汽車駛入“蓮花秘境”,墨脫縣瑪迪村村民頓珠次仁淚光閃爍:“祖祖輩輩的夢,終於實現了。”從此,墨脫群眾告別背夫時代,邁上發展的康庄大道。
交通的迭代引領基礎設施巨變,這是林芝飛速發展的一大縮影。
曾經的通麥天險、排龍天險如懸頂之劍,是318國道上最脆弱、最危險的滑坡地帶、“卡脖子”路段。2015至2016年,隨著通麥特大橋、迫龍溝特大橋及沿線隧道群相繼建成通車,天險終成坦途。
長期在川藏公路上跑貨運的司機李師傅感慨:“以前過通麥,提心吊膽幾小時,手心全是汗,現在一腳油門,幾分鐘就能安全通過。”
近年來,林芝的交通筋骨更是在不斷夯實延展中重塑。
2019年,林拉高等級公路全線通車,將拉薩與林芝間400多公裡的車程縮短到4個小時。2021年,“雪域新天路”拉林鐵路建成投用,結束了藏東南不通火車的歷史,林芝人民坐上了高原“復興號”。而通航近20年的米林機場,在2024年時,旅客吞吐量已接近80萬人次,成為林芝溝通世界的空中動脈。
60年光陰流轉,林芝基礎設施改天換地。
全市公路通車裡程突破7400公裡,所有鄉鎮、行政村通達率、通客車率100%﹔全市村郵站達到436個,2024年全市郵政及快遞行業寄遞業務量完成1335.34萬件,成功打通農村物流寄遞“最后一公裡”,真正實現“人便於行、貨暢其流”。
與交通脈絡同步躍升的,還有能源與通信的巨大變革。農網改造升級覆蓋千家萬戶,主電網延伸至最偏遠的邊境村落﹔多布、雪卡等水電站,沖康、鬆多等光伏電站,如璀璨明珠點亮高原暗夜。4G網絡全域覆蓋,5G信號在城區及重點鄉鎮蓬勃生長,鄉鎮移動信號覆蓋率、光纜傳輸覆蓋率均達100%,群眾了解外界的渠道更加快捷多樣。
現在,巴宜區魯朗鎮扎西崗村的格桑旺堆,也能熟練地通過互聯網電商平台,將自家採挖的珍貴鬆茸賣向全國各地。
沃土生金枝——
產業發展跬步千裡
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助力“產業之花”在“雪域江南”絢麗綻放。數十年來,林芝市以獨特的資源稟賦,精心培育了旅游業、特色種植養殖、清潔能源、綠色工業等一系列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改革開放先行的“產業之樹”。
壯麗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工布文化,讓旅游業成為林芝最具影響力的支柱產業之一。每年三四月間,雅江兩岸、尼洋河畔,桃花燦若煙霞。林芝市聚焦打造世界級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做足桃花文章,以花為媒,連續舉辦二十二屆桃花旅游文化節,成為聲名遠播的高原桃花之城,吸引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林芝市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總收入分別從2021年的1006萬人次、83.75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1530.65萬人次、138.21億元,林芝“桃花村”品牌持續擦亮,“人間桃源”享譽全國。
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相關酒店、民宿、戶外旅體融合項目、文創商品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讓數萬農牧民吃上“旅游飯”。
波密縣古鄉嘎朗村通過整村推進民宿旅游,走上了鄉村振興之路。村民扎珠對自家民宿連續改造升級3次,打造出村裡有名的精品民宿,收入實現翻番。他說:“以前靠天吃飯,現在我們吃上了‘旅游飯’。”
青山綠水之間,林芝特色農牧業同樣生機盎然。
作為西藏第一塊規模種植的茶田,易貢茶場的茶產業發展得有聲有色,2024年茶葉銷售額達到890.59萬元,再創新高。
易貢茶場副總經理普桃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現在創建了‘雪域茶谷’和‘易貢茶場’兩個品牌,開拓了甄選、特選、精選和茶餅等系列產品,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其中上好的干茶市場價能賣到1萬多元一斤。”
林芝市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特色種植養殖業,形成察隅獼猴桃、朗縣辣椒、波密天麻、墨脫高山茶、工布江達藏豬、米林藏藥和高原魚蝦等一系列頗具知名度的特色農副產品。其中,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林芝蘋果”在2024年出口尼泊爾,實現了西藏本地水果的首次出口。
特色農牧業,直接鼓起了農牧民的“錢袋子”,成為助推林芝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引擎。
同時,林芝市立足清潔能源、綠色工業等發展優勢,瞄准招大引強,以建設世界級清潔能源基地為目標,引進華能、葛洲壩、東方電氣等多家行業領先的清潔能源企業,大力布局清潔能源上下游產業鏈,推動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全力打造經開區、粵林產業園等產業集聚平台,引進和培育農夫山泉、甘露藏藥、奇正藏藥等一批知名企業,推動綠色工業迅猛發展。
枝葉總關情——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發展的溫度,由人民群眾的笑容來丈量﹔發展的目標,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來,林芝市大力實施急救設施進社區鄉村、城市社區老人助餐服務、農特產品郵費減免、老舊小區改造及停車綠地設施提升、10萬頭仔畜保險、村級動物防疫員待遇提升、農村供水維修養護“民生七件實事”,讓群眾獲得了“穩穩的幸福”。
自從村裡的集體經濟茶館開展起了老人助餐服務,米林市米林鎮米林村的江久仁增來的次數明顯多了。他說“茶館裡的伙食好、種類多,來了就能吃上熱乎飯,每天餐費只要10元錢,非常實惠,還有老伙計一起喝茶、下棋,來到這裡,我們老年人可享福嘍。”
醫療教育是民生大計。近年來,林芝市持續發力,推動7縣(市、區)全部通過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五個100%”目標全面實現,上學“三包”穩固提升﹔林芝市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三甲”,察隅縣、墨脫縣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二甲”,遠程醫療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專家診療,全市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率先在全區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完成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目標數,穩步落實醫療保障制度待遇……一系列看得見的實效,讓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朗縣洞嘎鎮的老阿媽卓嘎因白內障在縣人民醫院成功接受免費復明手術,重見光明的那一刻,她緊緊握住醫生的手說:“感謝你們,這麼多年的‘失明’,終於在家門口就給治好了,我又能看清孫子的笑臉了。”
就業是群眾關心的又一大民生領域。林芝市廣泛通過扶持農牧民轉移就業、以工代賑項目帶動就業、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和市場化就業、鼓勵區外就業、常態開展就業技能培訓、舉辦線上線下招聘雙選會等各種途徑廣搭就業平台、廣拓就業之路,讓勞者有其業。
墨脫縣德興鄉的扎西平措,參加了政府組織的免費挖掘機培訓,如今在工地務工,他高興地說:“月入6000多元,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養家,還能照顧老人孩子,心裡很踏實。”
六十載時光流轉,林芝人民的生活在方方面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從土坯房、木板房到安居房、小康房﹔從單打獨斗、種田放牧到村村有集體產業,戶戶能拿分紅款﹔從人畜不分離、環境臟亂差到高原和美鄉村﹔從一個城市兩條街、走路不過三五裡到建成區面積近20平方公裡的“醉美”林芝城……幸福的生活如日方升,蒸蒸日上。
山河錦繡色——
生態根基厚植深培
林芝之美,根在生態。六十載發展歷程,林芝市始終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融入血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著這片彌足珍貴的綠水青山。
來到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的人都會贊嘆這方河汊縱橫、綠水成蔭的山水勝景。這裡的美麗正是保護的成果。10多年來,各級黨委、政府累計投入1.76億元資金開展雅尼濕地及周邊區域的生態修復、科研科普、設施建設等工作,並組建由當地群眾擔當的管護員隊伍,確保了濕地生態功能不斷提升、物種多樣性持續豐富。
距雅尼濕地不遠的巴宜區米瑞鄉色果拉村,上演著另一場生態蝶變。
色果拉村地處雅魯藏布江北岸,曾飽受風沙之苦,冬春季節從江北岸看不到江南岸,發展條件惡劣。為了徹底改變全村環境,色果拉村掀起一場持續十余年的“綠色革命”,每年組織群眾在江岸植樹造林,大規模種植柳樹、楊樹、砂生槐,硬是讓沙洲連成綠海,把這片貧瘠之地變成了“全國生態文化村”。
環境改善了,發展條件也提升了。色果拉村群眾通過生態種植,把這裡變成了有名的蔬果基地,群眾因此吃上了“生態飯”,走上了致富路。
色果拉村黨支部書記喬次仁感嘆:“好生態是我們發展的根基,留下綠水青山,才能換來金山銀山。”
數十年來,林芝堅持綠色發展,厚植生態優勢,持續深化污染防治攻堅戰,制定實施《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森林草原防火條例》,統籌推進雅尼河谷面山生態修復工程,大力實施重點河流、公路沿線及城鎮周邊植樹造林,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共有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4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1個﹔自治區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5個、示范鄉(鎮)39個、示范村360個,示范創建命名率達7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保持99.6%,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均達到或優於Ⅲ類標准、縣級以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生態底色愈發亮麗。
雅魯藏布江奔流不息,尼洋河畔萬物生輝。林芝六十年的發展成就,是黨中央親切關懷、全國各族人民無私支援的結果,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堅強領導的結果,是二十余萬林芝各族干部群眾團結一心、艱苦奮斗的結果。
從昔時閉塞之地到今日幸福之城,從基礎設施的滄桑巨變到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從群眾生活的蒸蒸日上到綠水青山的精心守護,六十載風雨兼程,林芝以其波瀾壯闊的實踐,在雪域高原譜寫了一曲動人的發展贊歌。(劉楓 王珊 謝筱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