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天路”通向幸福路

——“新時代西藏故事·名家講壇”(第二季)首場在西藏山南市舉行

2025年08月08日13:15 | 來源:人民網-西藏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山南8月8日電 (記者吳雨仁)“從徒步上學到乘坐飛機,從土房帳篷到現代住宅,從物資匱乏到商品豐富,我親眼見証了西藏翻天覆地的變化。”8月8日上午,在“新時代西藏故事·名家講壇”(第二季)首場活動現場,山南市乃東區政府區長索朗平措動情地講述著自己的親身經歷。

“新時代西藏故事·名家講壇”(第二季)首場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新時代西藏故事·名家講壇”(第二季)首場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索朗平措的親身感受背后,是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2024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76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65年的155倍。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全區生產總值達到第一個千億用了50年時間,而第二個千億僅用了6年的時間。

對於這樣的發展奇跡,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在題為《“國之大者”,謂之天路》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在這背后,有兩個關鍵詞不能忘掉:一個是“兩路”,一個是“兩路”精神,它們都堪稱“國之大者”!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作主題演講。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作主題演講。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在他看來,深入挖掘闡釋“兩路”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充分發揮其賦能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劉士林提到,“兩路”不僅是一項持續推進的國家交通工程,更是一條民族團結之路、文明進步之路、共同富裕之路。因“兩路”而生的“兩路”精神,是在世界上條件最艱苦、地形最復雜、工程建設最具挑戰性的環境中萌芽和鍛煉成長的,依舊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新時代精神。

在乃東區,這種精神正轉化為發展實效。該區創新打造“智算+氫氧+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矩陣,建成西藏首個智算中心,培育全區首家全鏈條制氧設備生產企業,地區生產總值三年增長26%,走出了一條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

山南市乃東區政府區長索朗平措作分享報告。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山南市乃東區政府區長索朗平措作分享報告。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這種精神在基層實踐中同樣綻放出鮮活的生命力。“黨的政策好,路修到了家門口,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飯。”山南市隆子縣三安曲林鄉三林村黨支部副書記扎西次仁感慨道。這個曾經貧困的村庄,如今依托交通優勢和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特色種植,村民收入節節攀升。

作為鄉村振興的實踐者,黨的政策的“翻譯官”,扎西次仁深耕基層多年,親身經歷了家鄉的發展變化,帶領村民見証了三林村從貧困走上富裕的蛻變。

山南市隆子縣三安曲林鄉三林村黨支部副書記扎西次仁作分享報告。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山南市隆子縣三安曲林鄉三林村黨支部副書記扎西次仁作分享報告。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劉士林描述的“天路宏圖”,索朗平措耕耘的“乃東樣本”,扎西次仁扎根的“幸福村社”,西藏的發展故事正在雪域高原遍地開花。

這些生動實踐最終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改善。2024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農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

300余名干部職工、群眾代表在現場聆聽講座。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300余名干部職工、群眾代表在現場聆聽講座。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我們要把‘兩路’精神研究透、保護好、傳承好。”劉士林表示。六十年風雪征程,一甲子砥礪奮進,西藏各族干部群眾正攜手書寫著因路而興、因路而盛的時代新篇。

本場活動由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山南市委宣傳部承辦。人民網等媒體進行了現場直播,300余名干部職工、群眾代表在現場聆聽了講座,全國509.3萬網友線上同步收看了節目。

(責編:旦增卓色、陳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