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40年21次提升教育“三包”補助標准——西藏基礎教育:書聲琅琅滿高原

2025年07月31日10:04 |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小字號

  1985年3月15日,《西藏日報》頭版刊登消息《自治區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從今年九月起對全區公辦重點中小學試行“三包”》。報道寫道,為了確保重點中小學的教育質量,培養合格的中小學畢業生,自治區人民政府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結合全區的實際情況,制訂和下發了《關於全區公辦重點中小學實行“三包”的試行辦法》,對全區公辦重點中小學實行包吃、包穿、包住。這一重大措施將於當年九月起試行。

  1985年到2025年,從雅礱河谷到獅泉河畔,從藏北草原到珠峰腳下,教育“三包”政策如溫暖的春風,吹拂了雪域子女40載,有力地推動了西藏基礎教育的發展。

  2024年,西藏第21次提升教育“三包”補助標准,惠及71.43萬名學生。“包吃、包住、包基本學習用品”,看似簡單的幾個字,消除了農牧區孩子的求學之憂,讓每個孩子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從昌都小學的第一聲讀書聲到如今遍布城鄉的現代化校園,西藏基礎教育書寫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時代答卷,使教育公平的陽光普照雪域高原。

  從少數人的特權到全體公民充分享有的權利

  在舊西藏,教育被作為一種特權,由寺院和貴族所壟斷,百萬農奴沒有權利接受教育。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夕,文盲仍佔西藏總人口的95%。

  新中國成立前,西藏教育以寺院教育、私塾教育和官辦教育為主,具有濃厚的階級性、宗教性和傳統性,教育發展緩慢,教學條件落后,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前夕,仍沒有正規的學校。

  “拿我本人來說,以前,我們村幾乎沒有像樣的教學點,老師沒有像樣的教材。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我15歲才在村教學點上了2年半工半讀的小學。”退休多年的老教師多布杰說,“我記得70年代中后期,我在林芝縣東久公社(現在是鄉)一個邊遠的民族村教書,教學點都是木板房,沒有課桌、黑板。上課時,學生都是圍在一起聽老師講課,冬天一來大家凍得直哆嗦。”

  時代在進步,西藏教育也在不斷發展。

  自治區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達娃卓瑪說:“自治區成立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西藏進一步明確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自治區成立以來,把教育優先發展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上,通過採取一切必要手段擴大教育資源。1985年,為提振群眾送子女入學的意願,西藏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農牧民子女啟動實施“三包”政策,成為撬動雪域高原教育普及率跨越式提升的“第一杠杆”。

  達娃卓瑪說:“‘三包’政策的實施及學生資助體系的完善,在兌現教育公平承諾的同時,極大改變了西藏群眾的教育觀念,調動了廣大農牧民子女上學的積極性,在推動西藏青少年脫盲、基礎教育發展和減輕農牧民負擔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西藏絕大多數群眾在盡享教育福利的同時,還通過教育改變了個人及家庭的命運。”

  “三包”政策的實施,圓了農牧區孩子的“上學夢”。在這一政策的保障下,西藏教育保障水平不斷提升,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截至2024年底,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為91.33%、97.86%、91.56%、57.81%,教育主要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走進拉薩市第一小學新建的學生食堂,10時30分左右,食堂后廚工作人員正在忙碌著。記者看到,整個廚房寬敞明亮,由裡到外依次劃分為肉菜分類區、清洗區、切菜區、操作間以及洗碗區,每個區域用透明玻璃隔開,從外面可以清晰地看見裡面的操作。工作人員統一著裝,每次操作完都會將區域內清洗干淨,將物品歸納整齊。毛巾、刀具、生食、熟食等,每一件廚具、每一類菜品都有專門的消毒櫃、存放地。

  12時30分,在老師的引導下,一年級學生有序排成長隊依次打飯,然后坐到指定的區域內就餐。食堂工作人員一一為學生盛湯、分發水果,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特別喜歡學校裡的午飯,我覺得比家裡的飯還要好吃。”學生丹巴次仁說。

  “我們將‘食品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樹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認識,高度重視學生的食品安全問題,無論是食堂各項設施設備的打造,還是食材的進貨渠道,都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城關區學校食堂相關管理規定執行。”拉薩市第一小學本部執行副校長次仁拉姆告訴記者。

  為了讓孩子們上好學,從2012年開始,西藏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試點(不含縣城學校),標准為每生每天3元。2014年起覆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農牧民子女在校生,並於當年11月將標准提高到每生每天4元。因地制宜地注重酥油、糌粑、蛋、奶、蔬菜、水果等食品的科學搭配,合理制定營養膳食標准,確保學生健康成長。

  “進入新世紀以來,自治區持續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實施‘三包’政策並不斷提高標准,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昌都市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控輟保學舉措和提升教育質量實招,教育惠民的陽光普照三江大地的每個角落。”丁青縣小學教師塔巴次仁說,“改變最大的是農牧民對教育的態度!現在,大家都爭著把家裡的孩子送到學校。”

  昌都市第一小學藏文教師扎西介紹說,他所任教的學校是1990年建成的,當時隻有8名教師、108名學生、1棟教學樓。而現在這裡已經有155名教師、2112名學生,以及3棟教學樓,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設備一應俱全。“國家每年投入大量資金改善邊疆民族地區的辦學條件,農牧民子女享受義務教育‘三包’政策,還有‘組團式’教育援藏等。”扎西說,如今在西藏農牧區,不管縣城、鄉鎮還是村庄,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學校。

  在解決學生“有學上”的同時,西藏一直把教育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擺在優先發展地位,加大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著力推動學生“願上學”“能上學”“上好學”。

  ——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學校面貌發生根本改變。全區大部分中小學的校舍已由土石木結構改建成磚混、框架結構,並建有現代化的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圖書館和閱覽室,配備了圖書、儀器、標本、課桌椅等教學設備和文娛體育用品。

  ——通過培養、培訓、引進、援教等多種形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目前,全區已建立起一支以藏族為主體、數量基本滿足、結構和水平基本適應現代教育發展需要的教師隊伍。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廣泛應用,信息資源“班班通”和數字化校園建設覆蓋到城鎮、農牧區學校和部分教學點,全面帶動了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現代化,極大地改善了西藏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即使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

  從滿足基本教育需求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沒有西藏教育的發展,就不會有我個人今天的發展。當我走進農牧區,看到建設美觀、設施完善的校園時,總會從內心發出感慨。”多布杰作為一名親身經歷者,對西藏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深有感觸。

  1951年,昌都小學建立,這是西藏歷史上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1952年,拉薩市第一所小學——拉薩市第一小學成立。自此,西藏教育事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目前,西藏已基本建立起以區內辦學為主、區內外教育相結合,包括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內的、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現代民族教育體系。一大批以藏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國民綜合素質顯著提升。

  “可以說,現在受教育的這批孩子是很幸福的!”扎西說,“上學不用交學費、住宿費、書本費,上大學之前基本不用花家裡的錢。”

  “‘三包’和免費教育讓學生家長‘零負擔’,家長都願意送孩子上學。”次仁拉姆說,家長隻需要把孩子送到學校,孩子的生活、學習全不用操心。

  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墊高”公平起點的同時,西藏教育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兩組數字印証了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西藏教育的發展成績:1965年底,西藏自治區有公辦小學68所、民辦小學1485所、中學5所,有小學在校生5.6萬人,初中在校生1359人,以掃盲為主的農牧民夜校學員逾1.2萬人﹔截至2024年,西藏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618所、教職工9.66萬名、在校生總數達到97萬人,超過西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滄桑巨變,春華秋實。60年以來,西藏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日的西藏教育領域,政策之優前所未有、保障之強前所未有、成效之好前所未有,與全國同步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西藏正沿著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道路邁步向前,新時代的西藏教育必將為之提供充分的人才保証和智力支持。(黃志武 盧文靜 孫開遠 王香香)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