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蝦產業:生態養殖繪就好“豐”景

在西藏林芝,這個被稱為“雪域江南”的地方,有著清澈的尼洋河水、充足的日照,簡直就是水產養殖最佳地。過去由於產業配套不足等原因,這裡的水產養殖業幾乎是一片空白。當地居民想吃蝦,只能眼巴巴地等著外地運輸,價格貴不說,買到的蝦還常常“蔫頭耷腦”,一點都不鮮活。
如今,在林芝農墾嘎瑪農業有限公司的高原漁業養殖基地的蝦池裡,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長勢良好,200萬尾魚蝦打破了“高原養不了水產”的魔咒。
轉變始於2022年,當廣東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米林市(珠海)援藏干部林浩生、康曉丹、駱明飛來到林芝農墾嘎瑪農業有限公司,剛一走進基地,他們就像發現了新大陸:“這麼好的條件,為啥不養魚蝦?咱們要在高原上干出個水產養殖業!”時任林芝農墾嘎瑪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林浩生更是放言:“別人說高原養不了蝦?那我們就來當第一個吃螃蟹……不對,養蝦的人!”
但高原養蝦哪有那麼容易?低溫、紫外線、生態脆弱,分分鐘讓蝦“集體躺平”。第一次試養,就遭遇“滑鐵盧”:暴雨突襲,水溫驟降,一池蝦直接“翻肚皮”。
時任林芝農墾嘎瑪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水產養殖正高級工程師駱明飛回憶:“當時,看著滿池死透了的蝦,大家的心都涼了!”但他們沒有認輸,建蓄水池、裝監測系統、升級硬件,現在,技術員每天睜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機看數據,比追星打卡還積極。
為了讓蝦適應高原,團隊研發出一系列新技術新操作——人工海水調配術:按比例科學補充礦物質及自制水果酵素模擬海水,讓南美白對蝦在“海味”淡水中自由生長。半絮團水質調控:給蝦打造“五星級泳池”,營造生態健康家。更絕的是,他們還搞出了“微流水式可控養殖”“多層保溫小棚養蝦”等獨門秘籍,形成“1+1+N”養殖體系。現在,園區裡有10余種魚蝦,預計今年產量20萬斤,產值400萬元。
走進120畝的高原漁業養殖基地,一個個保溫棚、高位池已成規模,“鋼架結構+保溫板”的廠房,就像給蝦打造的豪華“別墅”。大棚裡,技術員們給蝦“量體溫”“測水質”,像照顧嬰兒一樣細心。與此同時,團隊還探索出了“零排放”生態模式:養殖尾水經過三級沉澱、生物過濾后,直接變成農田的“營養液”。而且,林芝夏季水溫適合育苗,未來團隊計劃把“高原無病苗”返銷廣東,實現跨區域技術互補。
公司的蝦在市場上一直供不應求。“林芝對蝦一上架,半小時就被搶光了!”在林芝市西囤會員超市,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以前外地運蝦,成本高還不新鮮。”一旁正在買蝦的顧客說,“這本地蝦肉質緊實,帶著一股清甜,比我在海邊吃的還鮮,沒想到高原上能養出這麼絕的蝦!”
援藏期間,林芝農墾嘎瑪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國企經營管理能手康曉丹有兩個願望:一是把蝦的價格“打下來”,讓西藏人民實現“吃蝦自由”﹔二是把產業穩穩“留下來”,帶著群眾一起致富。目前,園區輻射帶動了20多名農牧民就業,人均年增收1.8萬元。藏族小伙尼瑪旺堆學會了水質監測技術,他自豪地說:“現在我也是公司的技術骨干了,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在基地的示范帶動下,墨脫、朗縣、波密和山南等地先后開展高原漁業發展探索,並通過公司購買魚苗4萬尾、蝦苗45萬尾,輻射帶動作用初顯。同時,林芝農墾嘎瑪農業有限公司以米林市、巴宜區為重點面向周邊農戶開展水產生產模式和管理技術培訓,探索開展“公司+基地+農戶”養殖合作模式,積極推廣低成本、可復制的養殖模式和有市場、快長成、能增收的品種,加快探索建立高原漁業產業化發展聯農帶農機制。(王珊 謝筱純 劉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