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上如何跑出“加速度”
——2025年上半年西藏外貿形勢解讀

“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區外貿再次刷新紀錄:2025年上半年,進出口總值43.4億元,同比增長14.1%,增速繼續領跑全國。
這一數字的背后,是雪域高原用60年時間,從“人背馬馱”到“公、鐵、空、郵”立體交通運輸體系的跨越﹔是從693萬元到百億級規模的指數級躍升。目前,西藏已成為“中國制造”走向南亞的重要通道。
“從數據裡,不難分析出,我區對外貿易動力更足、結構更優。”拉薩海關綜合業務一處處長旦增介紹說。
上半年,我區出口37億元,增長15.4%,進口6.4億元,增長7%,顯示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一般貿易佔比54.6%,增長18.1%,穩住了外貿基本盤﹔民營企業進出口42.5億元,佔97.9%,成為絕對主力﹔ 對尼泊爾進出口21.9億元,增長22.1%,佔中尼貿易總額四分之一以上,西藏在區域價值鏈中的“橋頭堡”地位進一步鞏固﹔“新三樣”產品(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出口9.1億元,增長12.2%,綠色低碳成為高原外貿最鮮明的底色。
旦增說:“我們可以從通道、平台等邏輯鏈,解析西藏外貿為什麼能跑出‘加速度’。”
通道建設:從“末梢”到“前沿”。近日,南亞班列“鐵公”聯運物流模式,把鄭州到加德滿都的物流時間從20天壓縮到9天,物流效率提升50%。31個省區市企業借道西藏與南亞做生意。通道紅利直接轉化為產業紅利:日喀則市進出口17.8億元,增長49.8%,跑出了全區41%的貢獻率。
平台矩陣:綜保區、陸地港、邊合區等平台疊加帶來的規模效應,發出了“通道經濟”向“產業經濟”過渡的明顯信號。拉薩綜保區上半年進出口10.7億元,在全國168個特殊監管區中排名52位﹔“區岸聯動”“一票多車”等改革,讓西藏也能像沿海一樣“分送集報”。日喀則國際陸地港首創“鐵公聯運、一箱到底”通關模式,出口查驗貨場正式投用。
同時,拉薩海關出台進一步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服務外貿高質量發展12條措施,為“新三樣”產品出口量身定制9條措施,推出“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與“關長送政策上門”活動,積極把藏香、冬虫夏草等“小而美”產品做成國家、地方標准﹔新能源汽車“申報專窗”“預歸類”“預約通關”等便利措施,讓海拔最高口岸也能跑出“綠色速度”。
總的來看,今年上半年我區外貿規模穩中有增、質量優中有升。這背后,是西藏從“地理高地”邁向“開放高地”的巨大變化,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雪域高原的生動寫照。
當國產新能源汽車駛入加德滿都街巷,當冰川礦泉水擺上香港超市貨架,當虎掌菌成為首爾餐廳舌尖上的美食,西藏外貿已不僅僅是經濟報表上的一組組數據,而是一條連接高原與大海、傳統與現代、民生與國家的時代經緯。西藏正在用外貿的“加速度”,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現代化答卷。(李梅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