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過夕陽紅
——拉薩市達孜區克日村農村幸福院見聞
清晨的陽光穿過拉薩市達孜區克日村的白楊樹葉,洒在農村幸福院的院子裡。72歲的次德吉正低頭核對著當日的用餐名單,胸前“流動院長”的藍色胸牌隨著動作輕輕晃動。
“今天的午餐加了藏式酸奶,是昨天老人議事會上大家一致提議的。”她抬頭對記者笑著說,眼角的皺紋裡盛著滿足和幸福。2025年3月投入使用的達孜區克日村農村幸福院,因一項名為“老有所為2+1”(我來當家制度、時間銀行機制+老人議事會)的創新模式,讓村裡的老人們真正過上了“自己當家作主”的養老生活。
近日,記者走進幸福院,餐廳裡飄著酥油茶的香氣,牆上貼著一周的食譜,青稞粥、牦牛肉燉蘿卜、素炒青菜……這些菜品都是營養師根據當地老人的飲食習慣專門搭配的。
68歲的拉巴扎西端著餐盤,正和幾位老人們圍坐著聊天:“兒子在拉薩跑運輸,以前中午就自己煮碗面對付一下,現在天天能吃上熱乎又營養的飯菜,太幸福了。”據幸福院工作人員德慶卓嘎介紹,這裡每天平均服務35位老人,有效減輕了村裡外出務工家庭照料老人的壓力。
后院的活動室裡更是一派熱鬧景象:幾位老人圍坐在桌前,跟著志願者學習編織藏式挂毯﹔角落的藏棋棋盤旁,兩位老人正凝神對弈,不時有觀棋者輕聲支招﹔靠牆的長椅上,幾位老人晒著太陽嘮家常,笑聲陣陣……
75歲的曲珍剛做完藏醫理療,正在活動膝蓋:“以前這老寒腿走幾步就疼,多虧了這裡的藏醫志願者,扎針加艾灸,現在我能自己繞著院子走圈了。”
據了解,幸福院與專業醫療志願者團隊合作,發揮藏醫在康養方面的優勢,針對老年人常見的關節病、慢性病開展特色理療,至今已有452人次受益。此外,幸福院還組織了15場歌舞表演、棋藝比拼等文體活動,從身體到心理全方位守護老人健康。
“以前總覺得養老就是等著別人照顧,現在才明白,咱們老人自己也能把日子安排得明明白白。”次德吉的話道出了老人們的心聲。作為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流動院長,她最近正忙著籌備手工編織課程:“當選流動院長那天,我就召集了膳食組、活動組的組長開會,光選毛線顏色就開了3次會,總得讓大家都滿意才行。”
這種“我來當家”的制度,是“老有所為2+1”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老人們民主選舉出流動院長和各服務板塊的組長,每3個月換屆一次,讓每一位老人都有機會參與幸福院的管理。
幸福院的公告欄上,一張“時間銀行”積分榜格外醒目。80歲的索朗旦增名字后面標注著“10小時”。“我腿腳還利索,就幫行動不便的老人打打飯、取取藥,這些時間存著,以后我要是行動不便了,就能換別人來照顧我。”老人解釋道。
原來,這裡的“時間銀行”機制規定,陪伴聊天1小時可獲1個“時間幣”,協助就醫全程可得3個“時間幣”,擔任流動院長和組長還能獲得額外獎勵。目前已有15位老人參與其中,累計存儲服務時間80小時,形成了“低齡幫高齡,現在存時間,將來換服務”的互助養老氛圍。
“天氣暖和了,咱們組織一次‘過林卡’活動?”每周一次的老人議事會上,65歲的格桑提出建議,立刻得到了其他成員的響應。這個由不同年齡層、不同特長老人組成的議事會,是幸福院的“決策中樞”,夏季活動安排、冬季供暖時間等大小事,都由他們商量決定。“上次我們提議在活動室裝台電視,沒過一周就落實了,現在每天下午都能看看新聞。”格桑笑著說,言語間滿是幸福。
從被動接受服務到主動參與管理,克日村的老人們用行動改寫了農村養老的傳統圖景。數據顯示,95%以上的老人對在幸福院的生活感到滿意,85%的老人認為參與管理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如今,周邊村庄社區紛紛組織工作人員前來學習取經,達孜區也計劃將幸福院的養老模式推廣開來。
最美不過夕陽紅,金色的余暉洒滿幸福院,老人們三三兩兩地在院壩裡散步,哼著熟悉的歌謠。次德吉拿出登記本,認真寫下新計劃:“下周議事會,得好好聊聊‘過林卡’的事情。”在這裡,養老不再是單調的等待,而是老人們用智慧和互助編織出的、充滿活力的“當家”新生活。(格桑倫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