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雪域高原的幸福篇章

2025年07月24日10: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旦增
  受訪者供圖

  尊追羅布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巴桑卓瑪
  受訪者供圖

  阿旺扎西
  本報記者 呂九海攝

  桑珠
  鹿麗娟攝

  雪曼
  受訪者供圖

  西藏林芝市波密縣玉許鄉林瓊村美景。
  劉玉才攝(人民圖片)

  重返受災村  建好新家園

  ■ 旦  增  鄉村振興專干

  我今年29歲,是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長所鄉古榮村的鄉村振興專干。

  今年1月7日,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其中,古榮村是這次地震受災最嚴重的村庄之一。強震發生的幾天前,我剛從村裡離開。

  我的家在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鎮。在古榮村工作的6年,我和父母妻子聚少離多。父母年事已高,孩子又剛出生,糾結中,我在1月3日遞交了辭職信。歡送會上,脖子挂了上百條哈達。7日上午,我在家裡帶娃,妻子突然對我說:“定日縣發生地震,古榮村受損嚴重!”我心裡咯噔一下,許久才緩過神。臨別祝福就發生在前幾天呀!“我要回去”成為當時唯一的想法。

  家人起初不理解。我告訴他們,古榮村是我大學畢業后一直工作的地方,村民早已視我如親人。聽罷,父親囑咐一句“去吧,咱不做忘恩負義的事,注意安全”,並掏出3萬元,讓我購買救援物資。我又湊了10多萬元,帶著請戰書與物資趕回古榮村。

  重返村裡,來不及悲傷,我迅速投入救援、清理廢墟、搬運物資,以及入戶摸排、安撫群眾情緒等工作中。

  我熟悉每家每戶的情況,村民們也認可我,災后恢復重建,正是需要人的時候。隨著工作的開展,我向領導請求撤回辭職信,決定繼續留在古榮村。

  半年多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與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古榮村災后恢復重建有序推進。新房主體結構施工基本完成,進入裝修裝飾階段,村民們很快就能從板房搬進新房!災后恢復重建項目提供了一些就業崗位,不少村民也不用外出務工。日子正一天天好起來!

  生活步入正軌,村民們開開心心。接下來的日子,我期待看到更多洋溢幸福的笑臉。我要與全村200名村民一起,把新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本報記者  史志鵬採訪整理)

 

  吃上“文旅飯”  日子很紅火

  ■ 尊追羅布  民宿工作人員

  這些天,附近格外熱鬧。原來,就在我工作的民宿旁,正在開辦一個現代藝術展,我也去湊了湊熱鬧。聽說,這個薩迦藝術空間站,是西藏第一個縣級當代藝術場館,就是為了給藝術家提供創作與交流的平台,促進西藏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交融。

  雖然不能完全看懂,但是我知道,這樣的活動搞得越多,我們民宿的生意一定越來越好。

  我生活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這幾年,縣裡不僅花大力氣推進薩迦古城保護,還根據本地特色建設了薩迦藝術空間站、乃倉酒店與古城平措康桑文化遺產民宿等一系列文旅項目。

  由於是古城,我們每個工作人員需要兼任講解員,為住宿的客人講解薩迦的文化故事。鍛煉的時間長了,大致的脈絡都能給客人講明白。

  我們民宿的特色是本地文化氛圍濃厚。在民宿內部,巧妙融合了薩迦標志性的紅、白、藍三色及薩迦文化的符號,並以現代標准服務顧客,打造獨具特色的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日喀則人,但長期在外地讀書。2019年大學畢業后,我面臨著很多職業選擇,特色文旅酒店行業進入了我的視野。那時候,日喀則已經有了很多酒店和民宿,但是大多數都很傳統,隻滿足顧客的住宿需求。我先在拉薩的酒店試水,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新思路。

  這幾年,業態變了。我漸漸明白,文旅行業不光要提供住宿,還要充分發掘其中的文化屬性。所以,當我們在薩迦的民宿開張后,我選擇回到家鄉。

  誠懇地說,此前薩迦不是西藏旅游的熱門目的地,更多只是游客們的一個途經地。但是隨著地方政府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價值,更多過客有了“留一晚”的理由,我們文旅從業者也能從中獲益。現在的薩迦,能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能聽到天南海北的口音,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吃上了“文旅飯”。投身旅游行業,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本報記者  徐馭堯採訪整理)

  

  修建家鄉“幸福路”  “小白”成為“全面手”

  ■ 巴桑卓瑪  工程項目員工

  在安徽合肥工業大學讀書時,我曾多次在西藏拉薩貢嘎國際機場乘坐飛機。然而,想不到,有朝一日我會成為一名建設者,為雪域高原溝通外界的這座“空中橋梁”的建設出一份力。

  2023年9月,參與貢嘎機場改擴建工程建設的廣東華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發布招聘需求,招聘西藏本地戶籍的大學畢業生,我立即報了名。我家就在山南市貢嘎縣,從建筑工地回家只要半個小時車程。我還記得當時回家跟父母說有了新工作,大家都很高興。

  貢嘎機場1966年投入運營,已經建立起連接全國各地的航線網絡,早就深度融入了西藏群眾的生活。對我們來說,前往貢嘎機場的路是一條真正的“幸福路”。

  近年來,隨著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貢嘎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大幅增加。人多車多,給機場外部交通帶來很大壓力,入離港道路時常堵車,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大“痛點”。我們參建的是貢嘎機場外部交通改造工程,旨在大幅改善機場通行條件,為貢嘎機場實現年旅客吞吐量550萬人次的目標奠定基礎,讓“幸福路”更通暢。

  在項目上,辦公室工作繁雜瑣碎,很多任務我都是第一次接觸,比如第一次學習看建筑圖紙、第一次寫工作簡報、第一次使用建筑公司辦公軟件等等。我不斷地向同事們請教,大家對我很包容也很有耐心,一點點指導我完成工作。在項目部一年半,我已經從一個“小白”成長為“全面手”,上傳下達、外部溝通、撰寫報告等業務都能勝任。

  2018年,我出藏讀大學,這些年切實感受到高原交通設施日新月異的變化,公路的“筋骨”、鐵路的“脈絡”和民航的“羽翼”一起在“世界屋脊”上交織成網,“人享其行,物暢其流”逐步實現。

  機場改擴建工程完成后,我還會跟著公司奔赴其他項目。能夠為家鄉修“天路”,我很驕傲,也期待能有越來越多的“致富路”“幸福路”,我將為了這個目標繼續努力。

  (本報記者  程遠州採訪整理)

  

  校園生活真快樂  每天都有新收獲

  ■ 阿旺扎西  小學生

  我今年12歲,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比如縣白嘎鄉小學五年級五班的一名學生。“扎西”在藏語裡是吉祥的意思。

  每天早上8點,爸爸媽媽送我來上學,上下午各有4節課。我們要學語文、數學、藏文、英語、科學、道德與法治、體育等十幾門課程。

  藏文老師上課很有意思,我們不按照課本的順序學,和老師溝通后,老師會先給我們講感興趣的課程﹔有的課文對話比較多,老師會和我們扮演不同的人物把課文“演”出來。這樣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藏文。

  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教室裡配備了電子黑板,無論是老師板書還是我們上去答題都很方便。我對電腦和人工智能也很感興趣,每周都去機房裡上信息課。現在我已經可以用鍵盤流暢地打出漢字了,正在學習怎麼用藏文打字。今年春晚,我在電視上還看到機器人和機器狗,感覺特別神奇!

  每日的午餐和晚餐在學校吃,每頓飯都有三葷一素,吃不飽的話還可以去加餐區再盛一碗。學校的食堂飯菜很豐盛,我尤其喜歡玉米燉排骨和雞腿!有些同學家離學校有三四十公裡遠,不太方便,學校會給他們提供宿舍住,每天有三頓飯和一次夜宵。

  每周三下午是我最快樂的時間,學校組織了足球、籃球、羽毛球等很多興趣社團,有相應的老師來教。我喜歡打籃球,同學們分成幾個小組,在籃球館或者室外的場地上一起活動,非常熱鬧。

  馬上我就要上六年級了,要面臨考初中。現在我的學習成績不錯,希望能考進“內地西藏班”。我的哥哥在湖南讀大二,我也想去內地讀大學。我的夢想是當一名導游,去全國各地看美麗的風景,接觸不同的人,增長見識。

  最后,我想和全國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們說,祝你們學業有成,平安健康,萬事如意。扎西德勒!

  (本報記者  呂九海採訪整理)

  

  傳承非遺技藝  推廣“彭崗陶器”

  ■ 桑  珠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我來自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帕古鄉彭崗村,今年40歲,和彭崗陶器手藝結緣27年。去年6月,我獲得了一份沉甸甸的榮譽——尼木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這是對我個人的認可,更是對我們彭崗村世代相傳的陶器制作技藝的肯定。

  在我們藏族人眼裡,泥土是大自然的饋贈。彭崗的陶器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從有記憶時起,家裡的陶罐就是生活離不開的伙伴。媽媽用它存牛奶、裝青稞酒、盛酥油茶。我們彭崗特有的黏土做出來的陶器,存東西不易變味,鄉親們都愛用。彭崗陶器看著朴素,工序卻極其繁復,取土、運輸、粉碎、塑型、晒干、上水、燒制、成型、上漆(釉),整整9道!

  光是取土,就大有學問。

  剛開始學習這門技藝,我就跟著舅舅爬上村旁海拔4000多米的山頂。隻有那裡,才有我們需要的優質黏土。舅舅告訴我:“桑珠,這黏土啊,是陶器的命根子。山頂的土最細膩,黏性足,像揉好的面團一樣柔韌,可塑性最強。”我從取土開始,一點一點地學習。慢慢地,泥土在我手裡聽話了,碗、罐、壺……這些實用又好看的陶器雛形,逐漸在我手中誕生。

  隨著手藝精進,找上門的客戶也多了起來。高興的是,由於相關部門的關心與重視,彭崗陶器正迎來新的生機。我的想法很實在: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我想在村裡教些願意學的年輕人,幫助他們在家門口就業。我想創辦一個合作社,把大家組織起來。這樣既能拓寬鄉親們的就業路子,壯大村集體經濟,又能整合力量,打響“彭崗陶器”這一品牌。

  彭崗陶器不只是我們藏族文化的“活化石”,更能成為我們村子發展的新動力。我會繼續用雙手讓這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的光彩,把高原的文化薪火,一代代傳下去。

  (本報記者  瓊達卓嘎採訪整理)

  

  扎根雪域高原  守護百姓健康

  ■ 雪  曼  醫生

  我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比如縣人民醫院的第一位女麻醉醫生。從一名普通內科醫生到掌握麻醉技術,始於浙江寧波援藏醫生張磊手把手地帶教,也離不開我對家鄉醫療事業的責任與熱愛。

  去年3月,第十批寧波援藏醫療隊抵達比如縣人民醫院時,麻醉科人員嚴重短缺,寧波李惠利醫療中心的張磊成了比如縣唯一的麻醉醫生。他24小時待命,深夜被緊急召回手術室是常態。

  來自寧波的醫療專家組團在比如縣開展了那曲規模最大的關節置換手術,平均每天開展4台手術,雙休日也不例外。面對激增的手術量,我主動申請當麻醉醫生助手,由張磊醫生手把手教我。

  從內科到麻醉科,零基礎的我面臨著巨大挑戰。張磊醫生為我量身定制學習計劃:術前,他細致講解麻醉原理和患者個體情況﹔術中,他教我調整藥物劑量,密切觀察生命體征,遇到問題,及時引導我獨立思考﹔術后,他帶著我復盤,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從最初的緊張生疏,到后來的熟練配合,我在實踐中成長,逐漸成為一名合格的麻醉醫生。

  還記得去年9月的一個深夜,一位孕婦因難產急需剖腹產。接到電話后,我飛快地趕往人民醫院。張磊醫生站在一旁,鼓勵我獨立開展作業。他堅定地對我說:“別怕,我在,按流程來。”他的話如同“定海神針”,讓我冷靜下來。最終,我成功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例獨立麻醉手術。當新生兒響亮的啼哭聲傳來,我自豪極了。

  隨后,我前往拉薩繼續深造。如今,我已獨立完成100多台麻醉手術。作為藏族女麻醉醫生,我熟悉家鄉的語言和習俗,用藏語向患者解釋麻醉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每當看到術后患者露出的笑容,我都無比欣慰。

  感謝援藏醫生,傳授我技術,讓我實現了成長,更好為家鄉作貢獻。未來,我將繼續扎根雪域高原,守護家鄉百姓的健康。

  (本報記者  劉軍國採訪整理)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