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市曲水縣“3377”機制激活高原小城活力——
從“臟亂差”到“美淨齊”

如何破解老城民生短板與活力不足?拉薩市曲水縣以“點式切入”的“城市更新”作答。通過“3377”整治機制,從背街小巷的細節入手,聚焦“三亂堆、三亂圍、七個臟亂、七個無序”問題精准發力。清理1.53萬噸垃圾,栽種3萬株新苗,改造違建與閑置空間,三角地變身民族團結公園。同時,建立“路長+巷長+專屬管家”責任機制,主干道、小巷、公廁等均有專人管理,群眾反饋問題辦結率達98.7%,實現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街,讓老城煥發新生機。
居民的“雙城記”——
從“泥塘路”到“幸福巷”
“現在的路,光腳走都不怕硌著。”40歲的邊巴蹲在家門口的青石板路上,指尖劃過平整的路面,眼神裡滿是感慨。“我是土生土長的曲水人,以前晚上回家院子裡漆黑一片,連個燈都沒有,縣城裡沒有規劃停車線,牲畜經常跑到縣城裡來。改造后,政府裝上了路燈和監控,劃了停車位,院子環境變美了,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
近日,記者來到素有“拉薩后花園”之稱的曲水縣。盛夏時節,曲水縣被一片片綠洲環抱,道路兩旁的白楊樹枝繁葉茂,為炎熱的夏日帶來了一絲涼意。
“過去的雨天,簡直就是場‘災難’。”邊巴比劃著記憶中的場景,狹窄的土路坑窪連片,雨水混著生活污水積成泥塘,過往車輛濺起的泥漿能糊滿褲腿。兩側藏式民居的雕花窗櫺被雜亂的電線“切割”得支離破碎,屋頂的鐵皮在風中吱呀作響,牆角的垃圾堆夏天臭氣熏天,冬天凍成“硬疙瘩”。“那時年輕人都不願在老巷住,覺得又破又亂。”
這一切的變化始於一場“刀刃向內”的治理。2024年,曲水縣啟動城鄉環境“3377”整治機制,聚焦“三亂堆、三亂圍、七個臟亂、七個無序”,從背街小巷的一根電線、一塊磚石開始“動刀”。邊巴記得,那天社區干部帶著志願者上門時,手裡捧著一張詳細的“問題清單”,上面寫著“門口的柴堆該挪了,電線要統一規整,牆角的排水溝得重新修……”
半年后,泥濘土路變成了青石板道,坑窪處鋪就了平整的瀝青﹔雜亂的電線“藏”進了地下管網,雕花窗櫺在陽光下重煥光彩﹔牆角的垃圾堆改造成了微型花園,種上了格桑花和本地綠植。最讓邊巴驚喜的是,家門口的排水溝接上了城市管網,再也不會“雨天踩水、晴天聞臭”了。“現在逢年過節,在外工作的年輕人都搶著回家,說老巷終於脫胎換骨了。”
“3377”繡花針——
穿起全民共治的千條線
一磚一瓦,事關百姓安居。一屋一檐,體現城市風貌。在曲水縣,治理並非“政府單打獨斗”,而是“全民穿針引線”。這個海拔3600米的小城,用一套精細到“毫米級”的機制,激活了每一個治理細胞。
曲水縣創城辦主任扎西翻開工作台賬,一組數據勾勒出整治的力度:累計動員黨員、青年、巾幗志願者及居民群眾1.2萬余人次,相當於全縣五分之一人口參與﹔調用挖掘機、清運車200余台次,清理衛生死角1.1萬處,轉運積存垃圾1.53萬噸……這些數字背后,是曲水人向“陳年頑疾”宣戰的決心。
“最難的是拆除違建。”扎西回憶道。記者了解到,有一處佔據街角20年的鐵皮棚,既是商戶的“生計”,也是交通的“堵點”。工作人員連續15天上門溝通,解釋縣城改造的重要性和改造后的新面貌,最終商戶主動配合,拆掉了多年的鐵皮棚。
在曲水縣城區,每一棵行道樹都有“專屬檔案”,胸徑、樹齡、健康狀況等一目了然。以前枯死的苗木被3萬余株新栽的雲杉、高山杜鵑取代,建筑工地的水泥牆被文化牆取代,就連公廁也有了“所長”。“以前公廁臟臭沒人管,現在每天有人打掃,還裝了暖氣和香薰,變化挺大的。”居民卓瑪笑著說。
據了解,曲水的“妙筆”,在於把痛點變成亮點。曾是“腸梗阻”,車流交匯、雜物堆積,安全隱患突出的三角拐彎,如今變身成民族團結公園,涼亭、健身器材與綠地草坪相映成趣。每天傍晚,居民圍坐在一起跳鍋庄舞、拉家常。記者了解到,類似的“小微空間”改造,全縣有18處,廢棄牆角成了“共享菜園”,閑置空地成了“兒童樂園”,“每一寸空間都在訴說共治共享的好處。”市民堅才說。
長效之治——
反饋問題辦結率達98.7%
街頭一塊塊藍底白字的“路長公示牌”格外醒目。公示牌上寫著:“路段:幸福巷﹔路長:次仁多吉﹔職責:市容市貌、環境衛生、設施維護……”在公示牌下方,還印有二維碼,掃碼即可反饋問題。這套“路長+所長+巷長”的三級網格機制,讓社區治理從“突擊戰”變成“持久戰”。
作為曲水縣老城區“主路長”,次仁多吉的手機24小時開機。他告訴記者:“上周有居民掃碼說路燈壞了,我立馬就聯系了維修隊,很快就修好了,大家都很滿意。”據悉,在曲水,不僅主干道有路長,背街小巷有巷長,就連公廁、垃圾桶都有專屬管家。這種責任到人的機制,讓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街成為常態化。數據顯示,自機制運行以來,群眾反饋問題辦結率達98.7%,“以前打12345,現在直接找路長,更快更貼心。”居民桑珠說。
值得一提的是,曲水的治理機制堅持“修舊如舊”。在曲水縣曲水鎮老街,百年藏式民居群經歷了一場“微手術”,改造工程中,拆除了違建的鐵皮棚,露出原本的石牆雕花﹔整治雜亂的線纜,保持了古建筑的原貌﹔引入太陽能路燈和污水管網,讓老房子用上現代設施,卻保留著“牛糞牆、木格窗”的原味。“我們請了非遺傳承人參與設計,每一處修繕都要符合藏式建筑規劃。”曲水縣住建局局長德吉介紹。
居民堅才告訴記者:“不到半年,縣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是垃圾隨處堆,現在全大街小巷裡都找不到一點亂扔亂放的垃圾,大家都會自覺維護美麗家園。” (德吉曲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