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鄉村普法進行時 溫暖服務零距離

——林芝市持之以恆推進鄉村法治建設落地見效

2025年07月16日11:07 | 來源:西藏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林芝市各級司法行政系統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大局,以法治鄉村建設為重要抓手,創新思路、精准發力,在鄉村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普法活動,有效破解基層普法難題,打通法律服務“最后一公裡”,為鄉村治理注入強勁法治動能。

  載體創新,沉浸式普法激發學法熱情

  鄉村普法,關鍵在於接地氣。針對鄉村普法形式單一、效果有限的堵點,林芝市各級司法行政系統積極探索,因地制宜打造了眾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普法新陣地。

  今年6月,在墨脫縣德興鄉,荷扎村大院裡的會議室經過改造,搖身一變成為該縣首個農村“法治影院”,並同步配套村級法治圖書室,且整合資源建立法治影片庫。村民無需出村就能免費觀看各類法治題材的影片,這一舉措受到了村民的廣泛歡迎。

  該村村民邊巴說:“農閑的時候,我們可以點播看電影,只要是和法治相關的影片,想看什麼就看什麼,視覺效果很好,看完駐村干部還給我們講解其中的法律知識,娛樂、休閑兩不誤,大家都很喜歡。”

  同樣是變“被動聽”為“主動學”,朗縣則以“法治夜校”雲課堂促進普法廣覆蓋。

  朗縣持續擦亮“以案釋法法治夜校”品牌,將晦澀法條轉化為“農家方言”,增強普法親和力。同時,創新推出“雲課堂”線上平台,定期推送鄉村普法微視頻,確保學習覆蓋率100%。目前已累計開展活動480余次,受益群眾達7.8萬余人次。該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鄉村普法的“金名片”。

  服務下沉,將法治服務“最后一公裡”推向零距離

  林芝市各級司法行政系統著眼於解決鄉村法律服務資源稀缺、獲取不便的難題,全力推動法治服務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波密縣依托“法治超市”提供一站式法治服務,建成集普法宣傳、法律咨詢、糾紛預調於一體的“法治超市”,提供50余類法治“產品”。自運行以來,通過“產品自選+專業導購”模式精准對接群眾訴求,化解基層矛盾糾紛920余件,電話咨詢350余次,為群眾挽回直接經濟損失395萬元,惠及2.7萬余人次,成功推動法治資源從“分散供給”向“集約配送”轉型升級,成為鄉村法治服務的“旗艦店”。

  米林市推動“說法”矛調一體融合化解基層矛盾,創新構建以人大代表為關鍵、司法力量為基礎的“矛盾糾紛排查+日常普法”工作機制。以西嘎門巴村人大代表聯絡站“說法室”為代表,整合人大代表聯絡站、檢察工作室、警務室、金牌調解室等平台力量,零距離化解糾紛、面對面開展普法,讓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受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實現法治力量在基層的有效聚合。目前累計開展土地流轉糾紛、婚姻糾紛等民生類法律上門服務40余次,調解民生問題21件。

  工布江達縣、察隅縣則堅持送法進“虫草採挖帳篷”,創新推出“宣講+”模式。針對農牧民群眾語言習慣和接受能力,廣泛運用藏漢雙語進行宣講,重點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西藏自治區冬虫夏草採集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結合非法採挖、非法收購獲刑的典型案例進行警示教育﹔深入淺出講解虫草交易“打白條”、打架斗毆、賭博等行為的違法性及后果,用“鄉音俗語”解讀惠民政策和法律知識,將帶著泥土味和糌粑香的法律法規送到虫草採挖一線,有效增強了群眾守法意識和維權能力。

  融入日常,法治文化浸潤鄉村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物業管理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小區公共區域的經營收入扣除運營費用后,歸我們全體業主所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詳細規定了家庭、學校、社會、網絡、司法等各領域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職責。”

  近來,在巴宜區的許多茶館,談論法律問題的話題越來越多。司法干部、律師、法學大學生等紛紛投身於普法工作,推動普法教育融入基層群眾生活場景,逐步讓法治成為農牧民生活的新常態。

  巴宜區司法行政系統通過“茶館學法”活動,組織普法教育成員單位,針對身邊熱點及常見糾紛,深入人員集中的甜茶館,採取現場咨詢、答疑解惑、發放雙語宣傳冊等形式,圍繞反詐、維權、食藥安全、民族團結、未成年人保護、禁毒等主題,開展面對面、心貼心的法治宣傳,逐步使“甜茶館裡學法律”成為農牧民日常生活的新習慣、新常態。目前,該活動覆蓋了巴宜區2個街道7個鄉鎮共112家茶館,推動4300余人在“飲茶中學法”,發放宣傳資料5000余份。

  不僅如此,針對農牧區地域廣、方言多、普法難度大的實際情況,林芝市司法行政系統創新拍攝藏語、門巴語、珞巴語、僜語等“鄉音普法”短劇,以“身邊事說法理”的方式,制作了一批群眾“聽得懂、學得進、用得上”的普法短視頻,有效增強了普法工作的吸引力和實效性,讓學法懂法逐漸成為群眾的日常習慣。

  林芝市各級司法行政系統通過一系列富有創新性、實效性的普法舉措,推動法治宣傳從“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轉變,法治服務從“被動接收”向“主動接受”轉變,普法覆蓋面從“點狀散布”向“全域擴展”轉變,精准普法效能大幅提升,鄉村法治氛圍日益濃厚。(劉楓 王珊 謝筱純)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