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第十批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

情系高原教育 點亮學子夢想

2025年07月16日11:06 | 來源:西藏日報
小字號

  援藏教師劉艷(右)指導隆子縣中學教師白瑪拉珍上公開課。

  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北京援藏教師馬瀟雅上語文“雙師”課《中華同源》。拉薩北京實驗中學供圖

  北京、拉薩學子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試驗田開展創造性勞動。拉薩北京實驗中學供圖

  北京中關村四小教師到拉薩實驗小學給師生上數學示范課並開展教研活動。拉薩市實驗小學供圖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彌足珍貴。”2022年以來,中組部、教育部組織動員援藏省市、高校扎實推進教育援藏工作,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鞏固深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成果,大力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快職業教育轉型發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加大教師隊伍保障力度,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師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系統安全長效機制。全區各級黨委、政府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全力支持、生活上高度關心教育援藏干部人才,努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如今,西藏中小學課堂教學、管理方式、教育理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學生各方面素質顯著提升﹔高校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持續賦能西藏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西藏現代化建設﹔西藏職業教育發展屢創佳績,職業教育改革進程穩步推進。

  “組團式”援藏——

  推進基礎教育擴優提質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2024年夏季,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教室內,悠揚的《長江之歌》音樂傳出,40名西藏學生正在沉浸式學習《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一課。教室的多媒體屏幕上,北京第五實驗學校的一個班級也在同步學習。距離3000多公裡的兩地學子,跨越千山萬水,同上一堂課。

  這是第十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支援西藏基礎教育建設發展的一個縮影。2022年以來,第十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以“省市包校、結對共建”為基本措施,以實現“支援一所學校、示范一個地區”為標准,建立區內外融合教師雙向交流機制,由17個省(市)(含教育部直屬高校附屬中小學)選派了471名(含中途輪換)教師對口支援西藏七市地21所學校,推進西藏基礎教育擴優提質。

  ——堅持“三個圍繞”,促進“三個交融”。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將立德樹人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促進師生交融﹔圍繞“促進教育援藏團隊與受援學校團隊深度融合,促進教育援藏團隊內部深度融合”,促進團隊交融﹔圍繞共建共享,促進成果交融。

  ——堅持“三個注重”,促進受援學校內涵發展。注重將先進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引入受援學校。21所受援學校先后新增、調整、完善教育教學和管理制度506項﹔注重教研引領,發揮援藏教師示范作用,推動各受援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注重名師引航,促進教師成長,打造“京藏宏志班”“影子校長”等援藏教育品牌57個。

  ——打造“三個基地”,有效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立足受援地實際,明確各對口支援省市的援助方式、發展目標、主要任務等具體內容,明確支援省市牽頭學校,實現對口支援省市、學校、團隊與受援市地學校同頻共振、通力協作,打造高質量教學示范基地﹔組織當地教師開展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通過同課異構、同課同構、公開課示范課等,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打造高質量教師培訓基地﹔邀請援藏教師開展新高考分科專題講座,積極幫助受援學校完善課程體系,開展多項課程改革試點項目,打造高質量學科建設基地。

  ——抓好“三個結合”,培養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結合教育實際,通過“請進來”言傳身教,和受援學校廣泛開展師徒結對、新老結對、課程結對等活動,幫帶當地教師445名、團隊53個﹔結合教師需求,通過“走出去”虛心求教,先后選派666人次當地教育骨干人才赴對口支援省市學校跟崗培訓學習﹔結合智慧教育,實現“線上線下”教學資源有機融合。

  高校“團隊式”對口支援——

  錨定振興高等教育目標

  “對口支援23年來,西藏大學工學院從開始的西南交通大學‘輸血造氧’逐步轉變為現在的自我‘造血制氧’。”在對口援藏30周年暨教育部高校團隊對口支援西藏大學2024年度例會上,西南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高平平表示。

  20多年來,西南交大選派援藏教師200余人次,將藏大師資培訓納入本校師資培訓體系,幫助藏大工學院建設多個系、專業、碩博點,與藏大聯合培養本科生401人、研究生50余人,與藏大異地同課堂,援助藏大建成了交通設施模型等10余個實驗室。

  無獨有偶,像西南交大這樣大力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發展的高校還有很多。2022年以來,各對口支援高校以振興西藏高等教育為己任,以人才培養工作為核心,以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校管理制度與運行機制建設為重點,加大對西藏高校的支援工作力度。西藏高校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不斷賦能西藏教育高質量發展。

  ——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學科專業建設實現新突破。對口支援高校發揮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圍繞“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高原科學技術”兩大學科群,積極開展學科建設方向凝練、學科布局調整優化、學科評估及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等工作,學科專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創新人才培育協作機制,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明顯。對口支援高校聚焦西藏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薄弱環節和短板弱項,積極開展博士學歷師資培養、教師研修、干部培訓、導師互聘等工作,不斷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教學水平和干部管理服務水平。充分利用對口支援高校優質的教學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1+2+1”等聯合培養。

  ——積極探索共建共享,科研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積極探索建立科研平台共建共享機制、科研項目和學術交流合作機制,建立一批重點科研平台,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自治區科學技術獎等方面取得突破,助推高校科研創新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集團式”援藏——

  提升職業教育水平

  “在集訓中,我們充分認識到細節的重要性,以后學習起來,也要以這樣的規范標准要求自己。”西藏技師學院汽車維修專業的學生說。

  學生的嚴於律己離不開他們的老師——北京汽車技師學院援藏教師裘震的辛勤付出。在職業技能大賽汽車賽項備賽過程中,裘震帶領學生在細節上不斷精進技術,每天下課后集訓兩小時,有時訓練到深夜。最終,裘震指導的學生獲得西藏自治區第一屆技工(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汽車賽項第三名。

  放眼全區,2022年以來,各對口支援職教團隊憑借先進的職業教育模式,通過資金投入、設施建設及人員等支持,致力於為西藏培養高素質的勞動技能人才,大大提升了西藏的職業教育水平,為西藏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根據自身專業優勢,支持受援學校專業發展﹔幫助受援學校合理規劃、科學設置、做大做強品牌特色專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職教在職援藏教師12人,受援學校主動派出教師到各支援學校通過基地培訓、跟崗鍛煉、企業實踐等多種方式參加培訓,有些援助學校組織培訓教師參加技能考試,獲取相關資格証書。

  ——強化對口幫扶機制。繼續落實好東中部職教集團、民辦本科學校對口支援西藏中等職業教育的幫扶機制,20所民辦本科學校和職教集團原則上按照“二對一”的關系對口支援西藏8所職業技術學校。充分利用支援方的優質教學、實訓資源,幫助受援學校共建優勢特色專業,建設精品課程資源,培養培訓“雙師型”教師,互派教師及學校管理人員,改善辦學條件。招收一定數量西藏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為其在內地實習就業等提供方便。

  改變西藏面貌,根本要靠教育。下一步,教育部等國家部委和援藏省市、高校將一如既往支持西藏教育事業,在深化教育援藏機制、探索教育合作模式、推動智力援藏等方面持續發力,共同開創西藏教育新局面。(王超)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