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地區日土縣龍門卡村發展之路——
從“逐水草而居”到“向幸福而行”

在阿裡地區日土縣熱幫鄉,龍門卡村靜靜坐落於高原牧場間,這裡是牧民們世代生活的家園。回溯至60年前西藏自治區成立之初,受限於交通閉塞與自然條件,龍門卡村生產生活條件艱苦,基礎設施薄弱,是典型的高原牧區村落。
6月10日晨光初綻時,記者一行走進龍門卡村,一排排紅檐白牆的二層藏式民居在霞光中熠熠生輝,仿佛被鑲上金邊。屋頂之上,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青灰色的水泥路宛若靈動的緞帶,串聯起家家戶戶,門前新植的班公柳嫩芽初綻,毛茸茸的綠意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處處涌動著蓬勃生機。
從“逐水草”到“穩安居”
村民阿多的新家,就在這片嶄新的民族村寨之中。59歲的阿多家中,院落整潔明淨,孫子孫女嬉笑玩鬧的歡笑聲此起彼伏。屋內,藏式木櫃古朴典雅,傳統爐子暖意融融,桌上擺放的糖果奶渣,更添幾分溫馨。
阿多是在今年3月遷入新居的。起初面對記者還有些拘謹,待知曉來意后,他漸漸打開了話匣子。
“我打小就住在跟著草場遷徙的黑帳篷裡。一到冬天,刺骨的風雪直往縫隙裡鑽。”回憶往昔,阿多眼中滿是酸澀,“轉場的時候,全家老小要拆帳篷、捆牦牛,馱著全部家當走上幾十裡路,日子過得太苦了。”
成家后,阿多用多年放牧攢下的積蓄,在冬季牧場蓋起一間30平方米的石頭房。“終於不用再追著草場跑,也不用擔心屋頂漏雨了。”但房子狹小,客廳兼臥室,半間屋子都被床鋪佔據,生活極為不便。寒冬時節,單薄的牆根本擋不住凜冽寒風,半夜還得起身添柴生火,吃水更是要跑老遠鑿冰取水。
2006年,隨著農牧民安居工程落地,阿多一家搬進了80平方米的土坯房。那一刻,他的心裡更是喜上眉梢。“臥室、客廳、廚房一應俱全,一家人終於不用擠在一起,院子裡還有水井,打心底裡感激黨和政府的關懷。”阿多說。
2022年起,龍門卡村啟動民族村寨項目,總投資1.76億元。項目新建234套人均25平方米的居民安置房,配套工程同步完善。“做夢都沒想到,能住進這麼敞亮、設施齊全的新家!我們家11口人,分到了最大的125平方米的房子。”阿多感慨,“多虧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每平方米自己隻出500元,62500元就圓了安居夢!現在家裡通了自來水,24小時不斷電,這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家啊!”
“軟黃金”鋪就致富路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如今,牧民們的生活煥然一新,生產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革。2021年,阿多家將279隻白絨山羊、50隻綿羊入股村裡的牧業改革合作社,不僅解放了勞動力,家人還能從事其他工作,拓寬增收渠道。“以前就靠賣牛羊肉,現在賺錢路子多了。去年靠牧業改革合作社和村裡其他產業的分紅,還有打工收入加上政策性補助,收入有近20萬元,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阿多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離開阿多的新家,記者一行來到村委會了解產業發展情況。“我們村目前共有9個實打實的產業,正帶領全村上下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龍門卡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洛桑嘎旦告訴記者。
記者跟隨洛桑嘎旦來到龍門卡村白絨山羊養殖基地,聽老一輩村干部說起,2003年前后,以80隻母山羊為總規模的“鄉鎮企業”,作為如今白絨山羊產業的“前身”,是龍門卡村唯一的集體經濟。當時的效益僅僅隻夠維持合作社運轉,並不能為村民帶去實實在在的利益。
現如今,白絨山羊產業已然成為龍門卡村的支柱產業,所產羊絨品質優良,曾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質獎”等多項榮譽,被稱為當地“軟黃金”。
在村后碧綠色的昆珠錯湖畔,成群的白絨山羊正悠然地吃草。洛桑嘎旦指著羊群介紹:“截至2024年底,我們村共養殖白絨山羊33773隻,白絨山羊養殖創收600余萬元,其中光羊絨收入就有260余萬元。”
產業花開別樣紅
龍門卡村“一羊”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標准農田和土地平整項目的建設。其人工種草項目為白絨山羊的繁育生長提供了堅實的飼料保障。
人工種草一般在每年6月前后播種,生長周期可持續至深秋,是兼具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綠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人工種草見效快、收益好,成為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2022年5月,為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農牧民持續增收,在縣鄉村振興局的大力支持下,人工種草項目順利實施。
當年,村上620畝人工種草基地土地平整項目順利通過驗收,並在阿裡地區科技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完成了500余畝的飼草種植試驗。經過精心管護,深秋時節,首批牧草迎來豐收,不僅滿足了村裡白絨山羊的飼料需求,還通過出售干草增加收益。
“我們這裡水資源豐富,適合優質牧草生長,人工種草既能防風固沙,又能增加收入,還能為村上‘一羊’產業作貢獻,真是一舉多得。”洛桑嘎旦說。
基於2022年的成功實踐,如今,龍門卡村進一步加大投入,將人工種草面積擴大到1510畝。2024年,基地收獲鮮草420噸、干草250噸,向縣農業農村局售出干草純收入45萬元,收益直接用於村集體經濟發展。
目前,人工種草基地已步入穩定發展階段,種草、施肥、灌水、收割等一系列環節全面展開,為當地村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從土地翻耕、草種播撒,到日常灌溉,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力。“我已經連續4年參加村上的播種和干草收割工作了。每年勞作兩個月,收入可達1.6萬余元,年底還能領到分紅。今年年初,村裡還安排我去縣上參加種植技術培訓,讓我進一步提高了種植技術。”人工種草基地技術工石努加措說。
2024年,龍門卡村人工種草項目為全村發放務工費38萬余元,今年預計發放30萬元村民務工費。通過發展人工種草產業,龍門卡村走出了一條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新路子,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白絨山羊產業的蓬勃發展和人工種草項目的成功實踐,是龍門卡村近年來產業振興的生動寫照。如今的龍門卡村,與60年前相比,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逐步培育起9個特色產業,涵蓋養殖基地、苗圃基地、加油站、砂石料場等多個領域……
產業多元化讓村民就業增收渠道不斷拓寬,集體經濟日益壯大﹔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產業興、鄉村美、村民富的鄉村振興美好願景正在這片土地上一步步變為現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