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在青藏高原腹地,探尋千年文明印記

2025年06月27日11:0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文物普查員正在對岩畫展開探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玘雲/攝

  “考古有時就是研究古人的‘垃圾’。”在海拔超過4400米、勁風吹拂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康馬縣瑪不錯遺址,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夏格旺堆說。

  瑪不錯遺址地處喜馬拉雅中段北翼的高原,不久前入選了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遺址的發掘和發現,對世界范圍內認識和理解高原人類適應演化都具有重要意義,其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探究早期人類“極地”生存的樣本。

  日前,記者跟隨“雪域瑰寶映文華”西藏文物保護利用成果主題宣傳活動深入青藏高原腹地,探尋早期人類生活遺跡。桑達隆果墓地、溫江多遺址、瑪不錯遺址……西藏考古事業近年來的一系列重大發現,不僅填補了高原地區跨區域文化交流研究的諸多空白,也為實証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提供了重要支撐。

  從“垃圾”中窺見早期人類文明

  人類何時踏上高原?又如何在這片“世界屋脊”生存?數千年前,生活在瑪不錯湖岸旁的先民,不經意間留下的生活“垃圾”,如今,成為我們探秘早期人類生活圖景的“物証”。

  “過去很多人認為高原上的人群不常吃魚,但我們的考古發現實証,距今4000多年前的高原先民已經利用湖泊資源,通過漁獵在高海拔地區生存。”夏格旺堆介紹,正是通過對區域中發現的魚骨頭、碎陶片、燒過的木炭等先民們的“垃圾”,進行多學科檢測分析,發現了迄今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時代湖濱遺址——瑪不錯遺址。

  “瑪不錯遺址從來不是一座孤島。”夏格旺堆說,通過遺址中發現的高海拔地區難種植的粟和黍的種子,以及紅玉髓、象牙、滑石珠等外來遺存,推測4000年前瑪不錯區域已經與周邊地區構建起廣泛通暢的貿易流通網絡。

  該遺址第一期晚段至第四期遺存距今4500年至2000年。碳十四測年顯示,不同發掘區地層可建立起連續的年代序列,不同時期聚落布局均為早期人類有意識規劃的呈現。

  瑪不錯聚落演變的清晰脈絡,不僅填補了高海拔新石器時代人類生存策略研究的空白,也揭示了人類在海拔4400米以上生態位活動的高原適應性、復雜性和連續性,為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提供了獨特而珍貴的高原視角。

  夏格旺堆在瑪不錯遺址。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玘雲/攝

  行走在“無人區”的女子普查隊

  “作為一名那曲人,通過參與‘四普’工作,才發現自己家鄉的文物原來那麼豐富。”1998年出生的拉姆西措,是羌塘女子普查隊中年齡最小的一名隊員。

  這支由5名藏族女孩組成的普查隊,肩負著那曲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重任,自2024年成立以來,已經走遍了那曲市11個縣(區)。

  高寒缺氧、長時間爬山、陰晴不定的天氣……在平均海拔超4500米的那曲市,有時隊員們一天要工作12小時以上,晚上來不及返程,就只能借宿牧民家裡,用睡袋抵御低溫。

  “有一次我們冒雨工作了6個小時,雷電就在頭頂轟鳴,當時隻想著盡快查看完這個文物點,事后才意識到攜帶的儀器有引雷風險,現在想起來有點后怕。”隊長次仁曲措說。

  那曲市地廣人稀,普查隊有時一出發,三四個月無法回到市區,汽車的后備箱總是裝得滿滿當當。除了必備的睡袋,隊員們的行李箱中僅備四五套換洗衣物,外套有時一穿就是20多天,車上更多空間留給了RTK(實時動態測量)測量儀、無人機等工作器材。“有次出去了將近4個月,走了4個縣,普查了300多處文物點。”次仁曲措回憶。

  由於一些文物點在人跡罕至、狗熊常出沒的山洞中,到達山洞附近先鳴笛驅趕,成了大家的習慣,鑽山洞也是這幾名女隊員的必備技能。

  在一次岩畫探查時,幾名隊員鑽入洞穴,在岩壁上發現了“車輪”圖案的岩畫。隊員們回去向專家求証后發現,過去在以游牧為主的青藏高原上,較少出現車輪,這幅岩畫或許能夠印証早期的民族交往。

  白天在戶外普查文物點,晚上在住宿點整理資料,無人區的長途跋涉與高強度工作,並未降低隊員們的工作熱情。“這次文物普查,不僅掌握了那曲市文物點的現狀,更讓我這個本地人在探尋先民遺跡時,感受到了歷史與時間。”次仁曲措說。

  35.3萬平方公裡,那曲的遼闊,讓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地人也難窺其全貌。“如果沒有‘四普’,我可能不會走遍那曲所有的行政村和自然村。”次仁曲措說,“人們常把那曲與無人區聯系在一起,認為這裡不適合人類居住,但這次走下來,我覺得其實所謂的‘無人區’,或許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人類生活了。”

  截至目前,羌塘女子普查隊完成了8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點的實地普查工作,其中包含新發現文物點460余處。

  羌塘女子普查隊的3名成員在那曲市帕日牆日墓地進行文物探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玘雲/攝

  文物保護正在進行時

  文物普查之外,如何對文物進行科學的修復與保護,將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是擺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另一大挑戰。

  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貝葉經”,是世界古文獻中最珍貴的原始資料之一,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布達拉宮是中國現存梵文貝葉經最多的地方,共465函,約29380葉。由於材質特殊,貝葉經的保護修復是公認的難題,國內外都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參考。布達拉宮古籍文獻(貝葉經)保護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們要摸著石頭過河,進行實驗性探索。

  纖維脫層起翹、虫蛀、污損……“每一葉貝葉的病害程度都不同,所需粘結劑的濃稠度、配比都需‘量身定制’。粘結劑的研究使用是修復工作的一大難點,往往需要進行大量試驗。”布達拉宮管理處文物保管科工作人員冷本凱說,他已經專注貝葉經粘結劑研究3年。“我們既要確保修復后能長期保存,不開裂、不招虫,更要保証對文物本體沒有傷害。能讓后代完整地看到祖先留下的瑰寶,了解其中的歷史,這是功在千秋的事。”

  “目前我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布達拉宮管理處文物保管科工作人員旦繞介紹,布達拉宮管理處不僅開發了以傳統藏藥材為主的植物性貝葉經修復材料,還研制了藏文經書OCR(光學字符識別)識別系統。經書文字可通過數字化掃描,被提取並轉化為可檢索的電子文本。“未來在OCR識別系統裡就能直接查找經文內容,無須頻繁翻閱原本,能更好地保護文物。”

  文物保護的緊迫性,在今年1月7日西藏自治區定日縣發生的6.8級地震中也得到印証。“如果沒矯正,地震時大殿中央的那根柱子很有可能會倒。”薩迦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索朗扎西,如今回憶起來仍心有余悸。

  薩迦寺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祖寺,也是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關系的歷史見証。1247年,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與蒙古皇子闊端舉行“涼州會盟”。會盟后薩迦班智達向西藏僧俗發表了《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促使西藏各地方勢力歸順元朝中央政府。

  索朗扎西坦言,此前薩迦南寺大殿中有根柱子有些傾斜,2024年6月完工的薩迦南寺大雄寶殿立柱矯正加固工程,幫薩迦南寺在地震中逃過一劫。

  從文物普查到文物保護修復,西藏的文物工作者正以考古發現實証文明交流,用科學保護延續文化根脈。(張玘雲)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