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昔日牧區“必需品” 今日牧民“藝術品”

——藏北草原牛糞“變形記”

2025年06月25日12:12 | 來源:西藏日報
小字號

“在民主改革前,牛糞是庄園領主的私人財產,並不是人人都能隨便收集和使用,我們只能撿一點散落的小塊牛糞使用。入冬后,為了御寒,我們還撿過羊糞生火。”59歲的帕卓向記者復述著他的父親曾說過的話。

“藏北有句老話:‘牧區沒有牛糞的日子,就像沒有太陽的天空。’”帕卓1966年出生於那曲市色尼區古露鎮俄瑪村,經常聽父輩們訴說舊西藏的苦,“我聽父輩講過他們在三大領主壓迫下艱難求生的種種經歷,但沒想到牛糞對他們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當時的黑暗可想而知。”

在藏北,牛糞是生產中的肥料、生活裡的燃料,是民俗活動中的吉祥物、牧民心中的寶貝,更是整齊壘放在草原、象征“家的符號”的牆垛。

“自我記事起,家家戶戶都有牦牛,我們家有近20頭。除了基本生活需要外,牛糞被牧民們砌成圍牆防風、被講究之人塑造成房前的裝飾牆……牛糞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帕卓說,無論是小時候居住的帳篷,少年時期居住的土坯房,還是現在居住的現代化住房,家裡永遠都彌散著牛糞燃燒時的牧草氣息,院外一直都砌有牛糞與土塊混合堆放的牛糞牆,“在牧區,有牛糞堆,就有人家。”

隨著太陽能設備、電力、液化氣的普及,牛糞作為燃料的比例顯著降低。

“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了,用液化氣灶隨時都能做出營養美味的飯菜﹔電暖氣一開就暖和了。”帕卓笑容滿面地說。

如今的牛糞,衍生出更厚重的文化價值,在藏北高原演變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展示牧民群眾向上的精神風貌。

古露鎮是那曲市的“南大門”,青藏鐵路、青藏公路、那拉高速橫穿而過。在鎮轄區109國道沿線旁,一個個反映牧民新生活的“牛糞藝術牆”在牧民群眾的巧手下一一呈現,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們每個村居和通往各村居道路旁的牛糞牆上,勾勒著各具特色的精美圖案,使牛糞牆成為村居形象代言建筑。”古露鎮黨建專干四郎擁宗介紹道。

近年來,色尼區將傳統牧區最常見的牛糞轉化為生態文化符號,賦予傳統生活元素新的時代內涵,組織12個鄉鎮先后舉辦60余場次“最美牛糞牆”評選活動,以獨特的方式詮釋著“變生活必需品為藝術”的生態智慧,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動能,這種“原生態”創新也吸引了大量外來游客。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色尼區鄉村旅游收入突破2.1億元,其中“賽馬+文化”“牛糞+文化”“展銷+文化”等文旅融合體驗項目貢獻率達75%以上。這種“生態+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正在色尼區形成示范效應。

“曾經我們依靠牛糞生存,現在我們通過牛糞‘講述’自己。我從未想過有一天牛糞會通過這種方式展現高原的生態與文明,今天的牛糞是有溫度的文化記憶。”看向院落以前堆放的傳統牛糞牆,古露鎮薩措村83歲的老人巴旦眼角浮現出柔和的笑容。(萬靖)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