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北京、江蘇對口支援拉薩——

用真情和實績書寫發展答卷

2025年06月23日12:05 | 來源:西藏日報
小字號

  2022年8月6日,拉薩市人民醫院成功挂牌“中國創傷救治聯盟創傷救治中心建設單位”,成為完成全區首家“五大中心”建設任務的醫院,實現全區“雙首創”。

  2024年12月18日,北京援藏公寓及配套服務保障樓項目通過驗收。

  拉薩江蘇實驗中學全景。

  2024年7月9日,“祖國,扎西德勒”北京援藏30周年文藝匯演在北京藝術中心歌劇院上演。

  江蘇援藏醫療隊為墨竹工卡縣幼兒園的小朋友檢查身體。

  2025年“江蘇心·拉薩情”江蘇拉薩周致敬援藏干部人才專場演出現場。

  編者按:

  對口援藏工作開展以來,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響應黨中央號召,踏上西藏這片熱土,擔當奉獻、接續奮斗,用實際行動詮釋使命與榮光。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進藏三年來,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各項工作部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拓創新,履職盡責,為助力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為更好地展現三年來援藏工作取得的顯著成就、受援地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反映廣大援藏干部人才與當地干部群眾在攜手同心、團結奮斗中結下的深厚情誼、彰顯的崇高精神,本報從即日起推出“接力援藏 共譜新篇”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北京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

  堅持首善標准 強化工作落實

  本報記者 盧文靜 劉斯宇

  自2022年7月進藏以來,北京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以首善標准推進援藏工作,圍繞完善基礎設施、智力支援、產業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教育支援六大領域,累計協調落實援藏資金11.61億元,實施各類援藏項目73個,扎實推動北京支援拉薩各領域工作提質增效,打造新時代區域合作典范。

  在這場跨越3700公裡的守望相助中,北京援藏團隊用實干與創新,在雪域高原續寫著新時代的“京藏情誼”。

  民生筑基:

  高原綻放“幸福花”

  站在通州城關連心橋上,12歲的德吉緊緊攥著新書包。這座由北京援建的人行天橋,讓她再也不用在車流中穿梭上學。“以前阿媽總要送我到校門口,現在她可以放心去賣酥油茶了。”

  橋下,身著藏裝的阿佳們笑著向援藏干部獻上哈達。

  北京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樹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援藏理念,抓精准援藏,開拓創新樹品牌,在拉薩高質量發展的急需領域持續貢獻北京力量。

  在教育領域,積極探索實施“交融式集團化”訪學,探索開展教育援藏“雙師課堂”,讓西藏學生更多更好地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打造教育精准扶貧品牌,辦好“京藏宏志班”等,智力扶貧惠及300余名學生﹔率先建立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共同體,開展線上“科學營”等主題活動,參與各類活動師生達3300余人次。

  在醫療領域,持續深化“組團式”援藏,助力拉薩市人民醫院由“創三甲”走向“強三甲”。三年來,援藏干部人才帶領本地干部開展新技術、新項目近400項。

  “北京醫療援藏旨在通過提升醫療技術水平、加強人才培養和重點專科建設,推動醫療援藏從單純的‘輸血’模式轉變為‘造血’和‘活血’模式。2024年,拉薩市人民醫院在援藏干部人才的幫助指導下,培養出一名消化科博士,實現了受援地高層次人才零的突破,為拉薩打造出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拉薩市衛健委副主任、北京第十批援藏醫療團隊領隊張曉光說。

  產業賦能:

  特色經濟活力足

  北京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始終以“看北京首先從政治上看”的要求,堅持首善標准,抓項目促發展,全要素保落實,推動援藏項目在民生改善、產業升級、基層治理等領域全面開花。

  5月,在尼木縣吞彌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北京第十批援藏干部、尼木縣農業農村和科技水利局副局長牛堯琪正和遠在北京的專家就草莓苗的灌溉方式進行溝通交流。他身后的草莓大棚截至2025年5月底,實現產量1.66萬斤,創造銷售額29.7萬元,讓當地群眾實現了收入翻倍。

  牛堯琪說:“北京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接過前幾批援藏工作的接力棒,引進品質優秀的紅顏草莓、美早櫻桃等種植項目,並將區外先進的種植技術引進到高原地區,為高原種植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數據顯示,2024年度,尼木縣櫻桃棚結果總計5250斤,銷售收入達40萬元,較2022年1500斤的初始產量實現三倍增長,打造出了具有高原特色的櫻桃產業示范樣板。

  這是北京產業援藏的一個縮影。“十四五”期間,北京援藏資金總規模為14.2億元,項目78個,安排民生項目63個,佔總資金量的91.68%﹔安排基層項目47個,佔資金總量的82.56%。

  文化潤心:

  文旅宣介樹品牌

  2024年10月,在北京援藏指揮部的大力支持下,當雄縣原創游牧文化歌舞劇《天湖·四季牧歌》在呼和浩特、北京等地演出,以藝術為橋梁講述當雄故事﹔2024年暑期,北京援藏30周年·2024年京拉“心連心”藝術周文藝匯演活動在北京藝術中心舉行﹔2025年4月,原創話劇《遠方的拉薩河》在北京演出,讓首都人民聽見“遠方的拉薩河”流淌的深情……

  北京第十批援藏干部、當雄縣副縣長戴然說:“近年來,北京市積極為當雄縣在京開展宣傳推介活動搭建平台,讓北京人民了解了當雄縣的人文、歷史、自然資源等獨特魅力,提高了旅游知名度,也讓當雄的文旅干部素質和眼界顯著提升。”

  輪換之際,北京援藏指揮部黨委書記、指揮,拉薩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王明哲面對自己的第二故鄉,深情地說:“三年援藏路,一生西藏情。三年來,我們有幸參與西藏的建設發展,見証了拉薩日新月異的變化。希望下一批北京援藏工作者能堅持‘首善標准’、接續奮斗,為拉薩市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北京力量。”

  當《天湖·四季牧歌》在京落幕時,當雄縣的演員捧著觀眾獻上的哈達謝幕﹔當援藏干部返京前,牧民連夜趕制裝滿糌粑的錦囊相送——這些比數據更動人的畫面,詮釋著“京藏一家親”的深意。北京援藏干部人才用初心在雪域寫下:最美的援藏,是讓希望扎根,讓溫暖永駐。

  江蘇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

  踐行初心使命 推動行穩致遠

  本報記者 劉琳琳

  三載春秋,江蘇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在3650米的海拔線上,用腳步丈量出惠民新圖景——312個援藏招商項目落戶拉薩,近3000名農牧民轉型產業工人﹔50余座“連心橋”飛架湍急河流,32.3公裡“幸福路”蜿蜒深山村落﹔在江蘇打造14家拉薩市區外“組團式”就業基地,實施就業援藏專項招聘,援建就業援藏考試基地……一組組數據,勾勒出新時代對口援藏的溫暖年輪。

  產業活水潤高原

  在墨竹工卡縣小菜籽油生產基地裡,金黃的油液在自動化生產線涌動。墨竹工卡縣油菜種植已有千年歷史,“過去油菜產量不高,銷路不暢,種植面積也不大。”墨竹工卡縣小油菜榨油廠負責人索朗加措說,是援藏工作組解決了技術難題,從特色種植、生產加工、市場營銷等方面著手,升級包裝設計,舉辦小油菜文化旅游節,並在南京和拉薩設立展示展銷點,打響墨竹“一桶油”特色品牌,帶動種植戶增收致富。

  產業活水悄然重塑著經濟版圖。林周縣格桑塘現代農牧產業園的監控室裡,扎西頓珠操控無人機巡檢牧場,他說:“以前跟著牦牛跑斷腿,現在動動手指就看清全貌。”千余名牧民在這裡轉型產業工人,智慧牧場的電子圍欄外,傳統牧民的帳篷與現代化廠房構成和諧圖景。而總規模15億元的產業強市母基金,正通過“1+N”母子基金矩陣,在數字經濟、綠色工業等領域孕育新的希望。在達孜工業園,光伏板在高原陽光下泛著藍光,江蘇援建的新能源項目每年減少碳排放1.2萬噸﹔拉薩經開區裡,生物醫藥企業研發的藏藥現代制劑正通過冷鏈物流發往全國三甲醫院。

  民生工程暖心房

  達孜區白納溝鄉鎮鄰裡中心內,牧民頓珠的手機突然響起。“醫保報銷款到賬了!”他舉著短信向人群展示,眼角笑出深深的皺紋。剛剛,他在窗口辦理的異地就醫結算業務已實時完成。這項江蘇幫助建設的醫保直結系統運行以來,累計為群眾減少墊付資金1.78億元。中心內的“一站式”服務窗口前,老人們正在辦理養老認証,年輕夫婦為新生兒登記戶口,電子政務系統將42項便民服務集成在智能終端上。

  在林周縣人民醫院心外科病房內,9歲的次仁央宗正給布娃娃編辮子。在她接受江蘇“心佑工程”免費先心病手術前,稍微走幾步就喘不上氣,去哪都靠父親背著。“現在我能一口氣爬上三樓!”女孩興奮地說,紅扑扑的臉蛋上再不見青紫。病房走廊的“心佑工程”展板上記錄著三年來篩查的千余名兒童中,七十多個小生命在此重獲新生。醫院頂層的遠程診療中心,江蘇專家正通過5G系統指導縣醫院進行腹腔鏡手術,牆上的電子地圖顯示著覆蓋所有鄉鎮的醫療網絡。

  文化紐帶系情緣

  民族歌舞《拉薩情》在南京、鎮江、泰州、蘇州四市巡演,來自拉薩的50多位藝術家演繹一場極具民族特色的視聽盛宴,譜寫出蘇拉兩地文化交流交融的新篇章。舞台后方,來自墨竹工卡縣的孩子們表演非遺舞蹈,拉薩特色的服飾在燈光下流光溢彩。

  當南京雲錦遇見拉薩唐卡,當江南絲竹應和藏地弦子,藝術的交融孕育出音樂劇《天·夢》。該劇以藏族姑娘卓瑪的成長為主線,以西藏社會風情與百姓生活變遷為背景,以獨特的視角、跌宕的情節和藝術化的處理手法,將卓瑪為成為第一批直升機女飛行員的奮斗歷程在舞台上演繹出來,展現了幾代中華兒女在共同建設美麗幸福新西藏的過程中追夢、圓夢的故事。

  智慧薪火照未來

  走進拉薩江蘇實驗中學,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一應俱全,寬敞明亮的教室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多年來,江蘇省持續選派優秀的教育管理人才和骨干教師,與本地的教育工作者緊密攜手,共同致力於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組團式”教育援藏成果豐碩喜人,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為西藏的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2024年高考,該校本科上線率達94.69%,藏文班理科平均分躍居全市第一,71.79%的學生考入重點大學。

  在曲水縣才納鄉的現代農業基地,技術員洛桑拿著已被翻毛邊的《高原種植手冊》說:“這本江蘇專家編的寶典,解決了我們多年來的技術難題。”溫室裡新培育的藍莓苗郁郁蔥蔥,滴灌系統精准滋潤每株根系。基地的數據中心內,氣象衛星雲圖與土壤傳感器數據實時交匯,生成漢藏雙語的種植建議短信發往千戶農家。三年來,1600余人次江蘇專家赴藏傳授技術,為拉薩培育超4000名“帶不走”的本土人才。

  三年耕耘,碩果滿枝﹔任期將盡,行穩致遠。江蘇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全力確保“十四五”援藏規劃任務圓滿收官,平穩有序推進新一批干部人才輪換,並高質量擘畫江蘇“十五五”援藏新藍圖。這支以“忠誠團結、堅忍奉獻、干淨有為”為精神標識的隊伍,必將繼續以真情與實績,讓格桑花與茉莉花在高原和江南的沃土上,共繪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壯美畫卷。(盧文靜 劉斯宇)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