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在法治晴空下蓓蕾向陽生長

——全區法院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工作成效一覽

2025年06月17日10:02 | 來源:西藏日報
小字號

  1999年,在山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全區第一個少年法庭宣告誕生,正式拉開了我區少年審判工作探索發展的序章。二十余年來,全區法院始終堅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原則,審慎審理每一起涉未成年人案件,為未成年人撐起一片健康成長的晴空,我區未成年人審判工作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完善。

  據了解,截至目前,全區法院共成立少年法庭32個,組建了數十支“三合一”審判團隊,共有498名法官、法官助理從事未成年人審判工作。在未成年人審判工作中,積極落實社會調查、社會觀護、心理疏導、法庭教育、圓桌審判、犯罪記錄封存等制度,審判質效不斷提升,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機制完善——

  審判工作質效不斷提升

  在未成年人審判工作發展的二十余年裡,全區法院在遵循“教育、感化、挽救”方針的基礎上,立足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積極探索改革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制度和工作方法,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審判制度。

  走進拉薩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家事法庭和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及犯罪防治文化牆,每一項工作都有亮眼成績。

  該院刑一庭庭長白瑪卓嘎介紹,拉薩市中級人民法院率先在全區探索實踐“三合一”審判機制和相對集中管轄。由刑事、民事、行政審判力量組成“三合一”審判團隊,專門負責審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推動事后救濟保護向事中、事前預防治理轉變。

  2021年,拉薩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市公安、檢察、司法行政和少管所下發《全市基層法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相對集中管轄工作暫行辦法》,由城關區人民法院審理所在轄區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達孜區人民法院集中審理全市其他縣區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兩項創新舉措,讓涉未成年人審判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專業化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除審判環節外,全區法院積極做好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后半篇文章”,不斷深化判后回訪考察、跟蹤幫教、司法救助等延伸工作。宣判后對有困難的未成年罪犯實施幫扶救助,嚴格落實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通過司法審判與社會幫扶有機銜接,多維度助力未成年罪犯重塑人生、回歸社會,努力降低未成年罪犯再犯率,以司法溫情為失足未成年人搭起重返正途的“橋梁”。

  日喀則市中級人民法院注重判后幫教,對涉及未成年人案件調解和裁判的,一律對當事人進行回訪和幫教,對適用緩刑、判處管制等非監禁刑未成年人,實行司法機關社區矯正和法院觀察幫教雙向發力,並對涉案未成年人記錄實現100%封存。

  形成合力——

  構建“六大保護”立體化格局

  未成年人保護是一項系統性社會工程。2020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將原有的“四大保護”升級為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六大保護”協同發力的立體化格局。審判機關依法履職,以司法保護為紐帶推動“六大保護”深度融合。

  在案件審理中,針對發現的家庭監護缺位、校園安全漏洞、職能部門監管盲區等問題,法院通過依法向家長發出安全提示、向學校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提出司法建議等方式,打通保護未成年人的“最后一公裡”,以實現“審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會效果。

  “法官阿姨,希望爸爸和媽媽共同關心我和弟弟。”去年5月,阿裡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一起婚姻家庭糾紛的上訴案件,涉及撫養費、夫妻共同財產分割等問題,案件中兩名十多歲的未成年人作為一審原告,說出了自己的訴求。

  面對這樣一個合理的期待,合議庭成員決定對他們作出法律上的回應,於庭審中當庭向雙方父母宣讀了《家庭教育指導令》。這也是阿裡地區中級人民法院發出的首份《家庭教育指導令》。

  阿裡地區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達瓦桑姆介紹:“我們依托‘法院+婦聯’‘法院+社區’的協作模式,成立‘象雄梅朵’女法官維權工作站等婦女兒童維權品牌,借助各方力量解決未成年人身邊的司法問題,夯實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社會力量。”

  2020年以來,全區法院通過整合司法、教育、社會等多方資源,打造特色品牌,以“預防+干預+幫扶”全鏈條治理模式,推動建立跨部門協同聯動,形成保護合力,進一步助推“六大保護”落實到位。

  在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審理中,特別是在涉及未成年人子女的婚姻家庭案件中,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令、未成年人人身安全保護令、人格權禁令的司法效能。推動“甩手家長”切實履行監護職責,進入“依法帶娃”的時代。

  例如拉薩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司法、行政、教育、共青團、婦聯等部門成立“法護蓓蕾”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讓青少年生動直觀地接受法治教育、培育法治信仰。日喀則市南木林縣人民法院組建“湘巴女子合議庭”,以“柔性司法”化解涉未成年人糾紛。那曲市中級人民法院創新提出《關於加強新時代未成年人審判工作—“邦錦美朵”計劃實施方案》,採取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多方聯動職能部門、完善法治宣傳教育等系列舉措,為未成年人向陽生長撐起法治“晴空”。

  “訂單式”普法——

  擴大法治服務“半徑”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這裡是我校聯合尼瑪縣人民法院‘尼瑪瓊瓊’女法官工作室成立的‘法徽金+紅領巾’廣播站。很高興今天通過廣播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法律小知識,我是今天的小小法治宣講員。”

  4月30日,隨著課間鈴聲響起,那曲市尼瑪縣各中小學的廣播裡傳來聲音。尼瑪縣人民法院“尼瑪瓊瓊”女法官工作室聯合全縣中小學成立“法徽金+紅領巾”廣播站,學生們首次以未成年人的視角,通過廣播向廣大青少年宣傳法律知識和傳遞法治精神。

  “讓學生們成為法治宣傳的主角,自己去講述與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這樣的方式更能帶動大家的積極性。”尼瑪縣人民法院副院長黃勇告訴記者。

  近年來,全區法院注重改變以往普法方式,從“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實施精准普法、“訂單式”普法,著力構建“司法引領、學校主導、社會參與”的三位一體普法體系,通過法治副校長工作機制、“開學第一課”,堅持將中小學等校園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主陣地,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聯合各級婦聯深入社區、學校、街道積極開展法治宣傳活動。

  特別是通過模擬法庭進校園活動,模擬校園欺凌案、未成年人盜竊案等案情,讓青少年扮演法官、檢察官等角色,零距離感受司法工作,體會法治氛圍,強化普法宣傳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據悉,2020年以來,全區法院共開展法治宣傳活動570余場次,發放宣傳品12萬份,受教育群眾達6.4萬余人次,在提高未成年人法治意識及營造全社會關愛未成年人法治氛圍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

  走過二十余載未成年人審判法治之路,全區法院以法治溫度化解少年迷途困惑,用專業力量筑牢權益守護屏障。這束法治之光,將照亮未成年人成長之路。(王香香)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