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四林”模式 增厚“綠色家底”
——林芝市著力讓“西藏江南”更加秀美

被譽為“西藏江南”的林芝,生態是林芝的最大資源、最大優勢和最靚底色。近年來,林芝市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改革開放先行,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以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為抓手,實施“治林、造林、護林、用林”四大模式,努力走出一條增綠與增收協調的綠色發展之路,繪就一幅山清水秀的壯美畫卷。
“治林”聯動——
推進智慧管控與協同治理
林芝坐擁極其豐富的林業資源,是全國最大原始林區之一。然而,復雜的山地地形和特殊的氣候條件,也給林業資源的保護管理帶來了諸多難題,僅依靠林草部門的力量,難以實現有效全面管理。
林芝市建立黨政同責、一把手負總責的“林長制”責任體系,結合網格化管理要求,調整優化林長名單及責任區域,推動“網格—任務—林長”無縫銜接,全面鋪開林業資源管理范圍,統籌抓好責任區域的林草濕資源保護。2024年以來,各級林長巡林1.93萬次。在此基礎上,林芝市還不斷完善“林長+檢察長”“林長+警長”“林長+氣象”等協同機制,探索建立“林長制+河湖長制”聯動機制,推動林水共治。
大數據、信息化是林芝市森林保護工作的重要方面。林芝市以信息化賦能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依托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預警、林長巡護等系統,探索“林長+森林草原防火”智慧網格化管理模式,構建起“林長負總責、部門抓建設、基層抓落實”的預警監測信息化體系,全面優化森林草原資源“一張圖”動態監測體系及預警監控調度網絡,妥善處置森林火情。
“造林”帶動——
開展生態修復與城市綠化
近觀碧波、遠眺群峰,在林芝市雅尼國家濕地公園裡,群眾可以飽覽壯麗風景。很難想象,這裡曾是河谷沙化嚴重,風沙天氣頻發的“荒草灘”。
多年來,通過保護、修復、補植等多種手段,林芝市在生態修復、城市綠化等工作上取得了實際成效,雅尼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城市綠色景觀不斷豐富。
林芝市統籌“一河兩岸”城市規劃建設,深入實施雅尼河谷面山和尼洋河中心城區段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及國土綠化行動,持續推進川藏鐵路、雅魯藏布江、尼洋河沿岸等重點區域的生態公益林建設,2024年以來,共完成生態修復造林1.27萬畝,森林撫育14萬畝,草原生態修復治理13萬畝。
結合桃花城打造,2024年以來,林芝市還不斷採取“義務植樹+單位庭院美化+城市更新項目”等方式,在市區內補植、補造桃樹等觀花樹種23.61萬株,打造“口袋公園”10個,城市綠地率提高至40.34%。針對服務保障國家重大項目區內古樹名樹,試點開展老桃樹搶救性移植保護工作,截至目前,成功移栽老桃樹近805株、成活率達92%。
“護林”推動——
加強森林防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提升林草防火能力。林芝市投入4億余元資金,建設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預警調度系統、火災高危區防火阻隔系統等,全面排查市域林區輸配電設施及線路,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專業隊伍建設,統籌提升人防、物防、技防能力,形成“天空地人”一體化監測預警體系。
提升林草資源監管質效。堅持“資源監管”與“服務保障”雙向發力,林芝市開展全市林草濕地、自然保護地使用情況大排查,發現問題64起、完成整改63起﹔2025年以來,圍繞服務保障國家重大項目,先后制定《林芝市建設項目使用林地採伐林木補償標准》《林芝市重大建設項目使用林地採伐林木資源綜合利用工作指導意見(試行)》,創新推行“跑辦”機制,實施容缺受理,完成使用林地現狀調查表評審255件,審核辦理征佔用林草地、自然保護地手續1000余件。
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水平。2025年2月,印發《林芝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辦法》,明確政府、部門、單位和個人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職責和義務,對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基礎設施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生物安全管理等作出具體規定,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化、制度化。2024年10月,與西藏農牧學院合作挂牌成立林芝市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研究與防治中心、有害生物防治專家庫,推進高黎貢山、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公園創建和林芝國家植物園創建,建成林芝極小種群繁育拯救基地1處,培育蘭科植物87種8萬余株和雅江巨柏幼苗、喜馬拉雅紅豆杉幼苗9000余株。
“用林”驅動——
做好高效審批與產業賦能
離開經濟發展抓生態保護是“緣木求魚”,忽視生態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近年來,林芝市努力尋求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支點”。
林芝市落實好項目建設使用林地、草地及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及時梳理市級審批事項,將40至70公頃臨時佔用草原審批權限下放至縣級林草部門,農牧民宅基地涉林草相關事宜委托縣級備案實施,審批時限從20個工作日壓減至7個工作日。
堅持靠山吃山、靠林吃林,林芝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墨脫縣積極探索石斛、茯苓等林下中藥材種植新模式,種植金釵石斛上千畝,通過引進龍頭企業,研發石斛清咽片、果膠軟糖等特色保健食品,2024年以來實現經濟產值821.43萬元﹔察隅縣推廣種植茯苓2240畝,2024年以來累計帶動3000余名群眾增收500余萬元。
以生態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既保証了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又切實滿足了群眾喝上干淨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等宜居安康的迫切願望。(謝筱純 王珊 劉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