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變”改革激活“拉薩糧倉”
——拉薩市林周縣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掃描

五月的林周,青稞苗在廣袤的田野上隨風搖曳,牦牛群在豐茂的草場間悠然覓食。這片被譽為“拉薩糧倉”的土地,正因一場深刻的農牧業改革煥發出新的生機。近年來,拉薩市林周縣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為抓手,推動農牧業從傳統分散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轉型,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破局: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
距離林周縣城30多公裡的春堆村,曾是典型的傳統農業村。村民世代耕種,但由於土地分散、技術落后,生產效率低下,增收困難。2021年,春堆村被列為林周縣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過去各家種各家的地,施肥、播種標准不一,產量上不去,成本也下不來。”春堆村黨委書記格列群培回憶道。2024年3月,春堆村成立西藏首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村民將9300多畝土地全部入股,由合作社統一管理、科學種植。小田連成大田,機械化作業取代人工勞作,每畝種植成本降低186元,平均增收223元。
同樣的變革也發生在牧區。藏雄村是林周縣“3+3”牧業改革試點的典范。過去,牦牛散養、草場利用低效,牧民收入增長緩慢。改革后,牧民以草場和牲畜入股合作社,實行統一放牧、科學養殖。藏東熱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設立8個牧場,集中飼養700多頭牦牛,並發展食品加工產業,年收入達百萬元。
牧民歐珠一家過去自己干,去年以57頭牦牛入股合作社后,夫妻倆成為合作社員工,年收入超過9萬元。“現在既拿工資又領分紅,比過去自己養省心多了!”歐珠笑著說。
賦能:
從農技推廣到創新驅動
改革的關鍵在於激活資源,持續發展的密碼在於科技創新。林周縣在推進“三變”改革的同時,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技術,讓土地和牲畜釋放更大價值。
在春堆村,合作社引進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土壤狀況精准配制復合肥,既減少浪費又提升肥效。“這是來年豐收的‘養分密碼’。”合作社技術員介紹。此外,良種推廣、節水灌溉、無人機播種等技術的應用,讓春堆村的土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顯著提高。
牧區改革同樣注重科技賦能。藏雄村的合作社引入科學養殖方法,優化牦牛種群結構,提高出欄率,並延伸產業鏈,發展牦牛肉、奶制品加工,提升附加值。“過去賣活牛,利潤低﹔現在加工成產品,收益翻倍。”合作社負責人說。
蝶變:
從試點探索到全域推進
春堆村和藏雄村的成功實踐,為林周縣農牧業改革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2023年,林周縣將改革試點從“3+3”(3個農業村+3個牧業村)拓展到“10+3”,覆蓋8個鄉13個村,形成全域推進之勢。
改革紅利持續釋放。2024年,林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6.51億元,同比增長6.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062元,增長9.1%。春堆村集體收入首次突破100萬元,藏雄村村集體收入從288萬元增長至393萬元,增長率達36%。
與此同時,林周縣依托農牧業資源優勢,推動三產融合。2024年,全縣接待旅游人數35萬人次,旅游收入2845.76萬元。此外,林周縣獲評“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縣”“農牧融合示范縣”“農業強縣”等稱號,並成功創建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改革沒有終點,創新永不止步。”林周縣委常委、副縣長洛旦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三變”改革,推動農牧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如今的林周,田野間機械轟鳴,牧場裡牛羊成群,合作社裡賬目清晰,農牧民臉上笑容洋溢。這片承載著“拉薩糧倉”美譽的土地,正以改革為筆、創新為墨,繪就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 (拉巴桑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