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為教育插上“數字翅膀”

——西藏鄉村教育駛入優質均衡發展快車道

2025年05月21日09:44 | 來源:西藏日報
小字號

  在日喀則市吉隆縣中學新機房內,學生們頭戴耳機跟隨教師指令進行實操訓練。

  日喀則市薩嘎縣中學開展兩平台應用培訓,助力教育數字化升級。受訪單位供圖

  在祖國西南邊陲的日喀則市薩嘎縣中學,初二年級的藏文教師格桑普布正專注地看著“西藏教育珠峰旗雲平台”的直播畫面,在筆記本上工整地記錄著授課要點。屏幕那頭,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一堂精彩的藏語文示范課正在進行。

  “我發現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非常注重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這種教學方式能極大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值得我們學習。”聽完直播示范課后,格桑普布感慨道。這樣跨越地理阻隔的“雲端課堂”,早已成為我區鄉村教育數字化的日常寫照。

  鄉村校園:

  數字化浪潮下的華麗轉身

  作為在薩嘎縣中學任教16年的教師,格桑普布經歷了學校從傳統教學向數字化教學的轉變。“從前上課,只能依靠黑板和粉筆,現在都用上了白板和PPT,豐富的圖片、視頻和動畫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易懂,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了。”格桑普布說。

  如今的薩嘎縣中學,教育數字化成果隨處可見。教學白板、錄播室等數字化設施一應俱全﹔280台數字閱覽器,實現每3名學生共享1台設備﹔60台AI語文課堂智能語音答題設備,構建起“教—學—研”一體化的應用場景,有效解決備課資源、教學評價、教學模式等諸多問題。

  薩嘎縣中學的蛻變,是我區鄉村教育蓬勃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而這背后,是我區對“數字西藏”建設及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積極踐行。

  協同發力:

  結對構建智慧教育新生態

  近年來,我區以“21+21”優質資源全覆蓋工作為抓手,統籌21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對口幫扶21個縣多所學校,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與“西藏教育珠峰旗雲平台”,讓優質教育資源穿越地理阻隔,精准抵達鄉村課堂。

  21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依托兩個平台,以不同方式更新優質課程、教學案例、數字圖書等教育資源,成為鄉村教師的“雲端加油站”。在“雲端課堂”上,援藏教師帶頭開展公開課及骨干教師示范課已成常態﹔部分示范校每月上傳的優質教學資源,成了鄉村教師備課的“百寶箱”﹔示范校與結對校共同觀看區外專家的教材解讀講座,讓鄉村教師緊跟教學改革步伐……這些原本局限於城市校園的資源,通過光纖穿越雪山峽谷,播洒在鄉村課堂。

  各示范校聚焦結對校實際精准施策,構建起資源共享、經驗互通的智慧教育新生態。在硬件升級方面,林芝市八一中學為墨脫縣中學、米林市中學、察隅縣中學添置教育數字化設備,夯實智慧教育基礎﹔在教師培養方面,拉薩阿裡地區高級中學創新教師成長路徑,與結對校互派骨干教師跟崗交流,以線上公開課推動教研范式優化﹔在理念傳播方面,昌都市實驗小學發揮天津援藏教師傳幫帶作用,多次組織援藏教師團隊奔赴下察隅鎮中心小學,開展送教送培,讓先進教學理念在基層落地生根。

  各地市教育局緊扣鄉村教育振興主線,同步發力賦能鄉村教育數字化。那曲市教育局推進各示范校數字校園網絡升級,優化教學設備,讓智慧教育“高速路”直通高原課堂﹔林芝市教育局劃撥專項資金,為教育結對幫扶注入強勁動能﹔日喀則市教育局聚焦邊境教育薄弱環節,組建“送教輕騎兵”深入邊境縣學校,開展暖心捐贈與精准授課……

  與此同時,各地市及“21+21”相關學校通過教學技能比賽、數字技術應用培訓等舉措,為鄉村教師搭建數字素養提升平台,助力教師用足用好數字化平台和工具,讓鄉村課堂和智慧教育同頻共振。

  回歸本質:

  以技術賦能助力學生成長

  “當智慧大屏第一次取代黑板立在教室,當雲端備課系統用手機就能隨時登錄,我突然明白,教育數字化不僅僅是換個新設備那麼簡單,而是整個教育環境的改變。”談及教育數字化浪潮,吉隆縣中學教師益西次旦深有感觸。

  在益西次旦看來,教育數字化的核心從來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以學生的成長為核心,讓技術服務教育。“教育數字化就像為課堂開了無數扇窗,讓我們能看到更美麗的圖景。這幾年我最大的收獲不是成為技術達人,而是找到了教書育人的新視角。我覺得最酷炫的技術,也比不上看見學生眼睛發光的那一刻來得動人。”益西次旦說。

  如今,我區正以數字化組合拳打通教育數字化的“最后一公裡”。從智能大屏點亮高原課堂,到雲端課程跨越山海而來,這條鋪向鄉村的“數字天路”,既是技術賦能的創新實踐,更是以學生為本的嶄新體驗。當數字技術扎根雪域高原,一幅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嘎娃白瑪)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