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2025“行進中國”調研行啟動

在遼寧沈陽鐵西區的沈鼓集團轉子車間,24歲的技術工人王瀧在屏幕上布置任務,身邊的數控機床開始了0.003毫米精度的精雕細刻。“這是新一批壓縮機的核心部件,機床來自咱隔壁的沈陽機床。”王瀧說,從一流裝備到一流產品,在鐵西區實現了“門對門”配套。
在安徽合肥的中國視界人工智能視覺產業港,零次方機器人有限公司的一支清華00后團隊,正抓緊調試將於本月底交付的人形機器人﹔咫尺之隔,合肥送吧飛合低空物流有限公司全國運行監控中心內,多名分布式駕駛員正在監控全國各地的配送無人機。
5月14日,人民網2025“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以下簡稱“行進中國”調研行)在遼寧沈陽和安徽合肥正式啟動。“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人民網31支調研隊伍陸續奔赴各地,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訪“行動派”、聽“進取心”。
人民網2025“行進中國”調研採訪團走進遼寧,採訪沈鼓集團。人民網記者 周頌雪攝
作為新中國工業搖籃的東北地區,如何延續傳統產業優勢,寫好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答案可以在鐵西找到。
在東北制藥102分廠小容量制劑生產線A,一排排安瓿瓶整齊有序地在全自動智能化生產線上移動,抓取、裝盒、檢驗,一氣呵成,生產節拍快到毫秒級。操作人員少了,生產能力和效率反而提升了30%以上。
裡達工廠內的水面、草坪,成了牛背鷺的棲息地。當地供圖
在裡達工廠的沙盤前,正在與德國同事開會的廠長張濤匆匆趕來。“我們既要造好車,更要守好這片黑土地。”張濤介紹說,這座寶馬全球的“標杆工廠”使用100%綠電生產,工業用水實現了100%循環再利用。“這兩年,還有新伙伴飛來了我們廠,對生存環境要求苛刻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牛背鷺在我們廠區安了家。”
地上車流滾滾,天空飛鷺成行,在誕生過數百個“共和國第一”的沈陽市鐵西區,傳統產業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人民網2025“行進中國”調研採訪團走進安徽,採訪中電信量子集團。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如何發揮好科教優勢,推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電信量子集團超導量子計算機——天衍-504。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這是國內單台比特數最多的超導量子計算機——天衍-504。”在合肥科大硅谷中電信量子集團展廳,一個圓柱形大型儀器甚是惹眼。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其搭載的量子計算芯片“驍鴻”具有504比特,刷新了國內超導量子比特數量的紀錄,這台量子計算機目前已接入具有“量子優越性”能力的超量融合雲平台“天衍”,服務海內外50多個國家的用戶,平台訪問量已突破2700萬。
與中電信量子集團相隔不遠,便是遠近聞名的“量子大道”——合肥市高新區雲飛路,這裡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龍頭企業,涵蓋量子計算、通信和測量三大領域,形成全國最密集的量子產業生態圈。作為量子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策源地,合肥聚集了全國近1/3的量子科技企業,全市量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達70余家,居全國首位。
后續幾天的調研中,人民網“行進中國”調研採訪團還將走進遼寧阜新、錦州等地,了解沙地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和山水城一體化治理等綠色發展舉措﹔走訪安徽馬鞍山、宣城等地,看安徽高質量發展中區域協調與綠色發展齊頭並進的生動實踐。
人民網2025“行進中國”調研行以“高質量發展這五年”為題,講好中國經濟創新發展故事、全面深化改革故事。活動自5月啟動,將持續到年底,各調研採訪團將充分運用融媒體報道形式,發揮人民網民文及18個外文語種傳播優勢,立體展現各地5年來的建設發展成就,激發團結奮進的精氣神。
2024年,人民網首次啟動“行進中國”調研行,340名年輕記者深入500余個基層一線點位採訪,推出600余件融媒體作品,在各平台總閱讀量超過15億。(那其灼、湯龍、張磊、陶偉)
點擊進入專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