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羊肚菌撐起“致富傘”
——昌都市發展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清晨,昌都市卡若區卡若鎮瓦約村還籠罩在薄霧中,26座溫室大棚內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克珠正在採摘羊肚菌,“這些羊肚菌個頭特別大,這種箱子一般只能裝5朵,今天要採100多箱新鮮羊肚菌!”身后,整齊的菌箱已堆成小山,貨車引擎的轟鳴聲裡,“昌都羊肚菌·雪域珍品”的標語格外醒目。
在這片海拔3100米的土地上,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食藥用菌試驗基地正迎來歷史性時刻——首批由本地引種選育出的羊肚菌大規模採收。這片10余畝的示范試驗基地,正是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近年來推動羊肚菌產業化的縮影。瓦約村作為全市首批5個示范試驗基地之一,帶動全村300余人次參與羊肚菌種植,預計戶均年增收超2萬元。
用“冷”資源發展“熱”產業
昌都市位於橫斷山脈腹地,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的核心區域,平均海拔3500米。這裡晝夜溫差大、紫外線強、空氣純淨,為羊肚菌的生長提供了獨特的自然環境。且昌都土壤腐殖質豐富、水源純淨,病虫害風險低,為綠色有機種植提供了天然保障。
近年來,羊肚菌這一珍稀食藥用菌逐漸走向大眾餐桌,因其獨特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倍受喜愛。然而,野生羊肚菌資源有限,人工種植技術門檻高,導致市場長期供不應求。
“昌都市蔬菜淡季長達6個月之久,全市10縣1區共有蔬菜大棚6764座,由於天氣寒冷,10月到次年3月只能種植蘿卜、大白菜、小白菜等耐寒蔬菜。”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牛繼平指著溫濕度監測儀解釋說,“羊肚菌偏偏喜冷涼氣候,8—15℃是最佳生長溫度。昌都冬季漫長的低溫期恰好與羊肚菌的生長周期高度契合。”
依托這一獨特優勢,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利用2024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的食藥用菌制種廠,積極開展羊肚菌試驗示范種植。
羊肚菌對生長環境極為敏感,菌種適應性是人工栽培的核心挑戰。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與天津市農業科學院聯合,共同攻克高原食藥用菌產業難題,同時與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對接,最終篩選培育出適合種植的“六妹”“七妹”“D6”“G10”等耐寒優質羊肚菌菌種。
“過去種菌全憑經驗,現在通過儀器能實時了解棚內環境,濕度不足時及時補水,溫度過高則打開遮陽網。”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技術員楊昭兵經常穿梭在大棚間,精心呵護這些“致富寶貝”。他表示,通過細化管理,羊肚菌畝產有望達到1200斤,優品率超過80%以上。
以“小菌菇”書寫“大文章”
望著菌田中如繁星密布的羊肚菌,牛繼平懸了3年的心終於能稍稍回落,彼時實驗室裡的場景歷歷在目:引進菌種在高原模擬環境中接連萎蔫,而運輸單顯示,每趟冷鏈車進藏費用竟比菌種本身還貴。
“光營養包一個大棚就得1200個左右,算下來單棚種植成本超萬元,要想大規模種植,太難了。”牛繼平不甘心,實驗室的燈光從此成了不眠的星辰。
經過近3年的摸索,最終通過本土化改良,生產出了自己的菌種和營養包,年產平菇、香菇、木耳、榆黃菇等各類菌種和營養包20余萬袋,並研發出“智能控溫大棚+菌肥改良”技術。
有了技術的支撐,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開始大力推廣種植。建成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卡若鎮瓦約村、埃西鄉哈拉村、俄洛鎮加林村、軍分區生產團等5個示范試驗基地、100余個溫室大棚,種植羊肚菌50余畝。
在昌都市軒鴻實業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將羊肚菌分揀、清潔、烘干。這批產品將貼上“有機認証”標簽,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各地。
“從菌種到餐桌,附加值翻了十多倍。”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食藥用菌試驗基地負責人吳俊英說,公司已與多家商超和酒店簽訂購買合同,后期計劃建設冷鏈物流中心和電商直播基地,打造“研—產—銷”全鏈條。
從“試驗田”到“產業高地”
“菌絲發育階段要保持濕度70%,溫度不能超過18℃……”示范試驗基地大棚內,邊壩縣考察團成員蹲在菌田裡一邊聽一邊記錄著羊肚菌的種植要點。
“得知這裡的羊肚菌大豐收了,我們專程過來看看,學習種植經驗,打算回去后先在草卡鎮、邊壩鎮種6個大棚試驗一下。”邊壩縣考察團成員告訴記者,有了現成的指導老師,信心更足了。
在此之前,卡若、察雅、八宿、貢覺、江達和洛隆等縣區已派專人前來學習,並嘗試種植反季節羊肚菌。不僅是現場觀摩學習,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還利用“農牧業科技下鄉專項行動”,對羊肚菌項目開展定向指導。近年來,全市累計派出專家5000余人次,覆蓋全市138個鄉鎮,惠及群眾近20萬人次。
隨著2025年反季節種植計劃的推進,昌都羊肚菌有望實現全年供應,進一步打開北上廣深及援藏省市等高端市場。昌都市農業農村局正籌劃延伸產業鏈,開發菌湯包、凍干制品等深加工產品,並與旅游部門合作推出“菌菇採摘體驗游”,打造三產融合示范區。
“羊肚菌不僅是食材,更是鄉村振興的‘金鑰匙’。”牛繼平表示,未來將在開展食用菌研發和試驗示范工作的基礎上,培育抗逆性更強的新品種,建立食用菌示范基地,加大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讓高原“黑金”真正成為富民產業。
當採摘員斯郎生格將最后一箱鮮菌搬上車時,身后的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從靠天吃飯到科技種菌,從零散種植到產業集群,一朵朵羊肚菌組成高寒地區鄉村振興新圖景。 (周婷婷 平措郎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