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多加:打造“織夢空間” 傳承指尖技藝

在那曲市索縣榮布鎮吉若塘村,有一個專門為孩子們打造的“織夢空間”。
“織夢空間”的主人,是手藝人次仁多加。為了給孩子們打造這個“織夢空間”,他將自己收集的老物件都集中到了這裡,孩子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編織玩樂。隨著指尖躍動,傳統技藝實現傳承並煥發出新生。
走進“織夢空間”,隻見造型精美、工藝精湛的各類手工藝品琳琅滿目。從手工縫制的馬鞍包到融入現代流行元素的精致皮具,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碰撞出多彩的創意火花。
多年來,次仁多加深耕皮具制作,讓“指尖技藝”不斷轉化為“指尖效益”。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積極推廣銷售皮具產品及生活用品,實現家庭經濟收入的穩步增長。在他家店鋪展陳的產品中,最具特色的當屬馬鞍包,是深受顧客喜愛的“明星產品”。
“次仁多加店裡的皮具物美價廉,我經常到這裡購買各類皮具。”顧客西熱對記者說。
在次仁多加眼中,皮具制作不僅是維系生計的手藝,更是他數十年如一日傳承創新的心血。
為了讓皮具制作這一傳統技能薪火相傳、發揚光大,次仁多加逐漸實現從“手藝人”到“守藝人”的轉變,將自己掌握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孩子們。
12歲的白瑪玉吉,自幼在父親次仁多加的熏陶下,對皮具制作有著濃厚興趣。平日裡,白瑪玉吉總喜歡坐在父親身旁學習,一針一線、一錘一鑿,細心地雕琢著每一塊皮料。在父親的指導下,白瑪玉吉如今已熟練掌握皮具制作的精髓,制作手法愈發嫻熟。
“每到寒暑假,我最喜歡的事就是跟著爸爸學習皮具制作。”白瑪玉吉說。
在次仁多加的言傳身教下,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好奇走向熱愛,加入皮具制作中,成為技藝的傳承者。
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次仁多加專門打造了這個“織夢空間”。在這裡,工具齊全、材料豐富。次仁多加從最基礎的皮革知識教起,再到裁剪、縫紉等工序,每一個細節都嚴格把控。“我曾與父親一起參加過很多比賽,榮獲了多項榮譽。”次仁多加的大女兒卓瑪次仁自豪地說,“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我掌握了揉制皮革和皮具制作技藝。我身上佩戴的各類飾品,都是我自己做的。未來,我要將這門皮具制作手藝發揚光大。”(汪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