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走近高原白衣天使:

用專業守護生命尊嚴

2025年05月12日09:12 | 來源:西藏日報
小字號

  圖為索朗玉珍(左)與同事討論科研內容。記者 王敏 攝

  在手術室的無影燈下,她是精准操控流程的“工程師”﹔在產房的啼哭聲中,她是托起新生命的助產士﹔在血透機的低鳴裡,他是呵護生命的“守夜人”……第114個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記者走進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從手術室到產房,從急救台到透析床畔,記錄三位護士忙碌的身影——索朗玉珍的24小時待命電話、趙粒泛舊的漢藏雙語溝通手冊、張大宏工具箱中磨出光澤的血管鉗,這些浸透時光的物件,訴說著高原白衣天使們的堅守與付出。

  護士,一個平凡而偉大的群體。他們,用專業守護生命尊嚴,用仁心架設民族團結之橋,用創新助力高原醫療發展。

  手術室裡的“流程管家”

  在自治區人民醫院手術室的會議室裡,一陣急切的電話鈴聲,打斷了正待開啟的採訪。“四樓的無影燈壞了,麻煩派人來修一下!”索朗玉珍接到手術室的求助電話后,迅速撥打電話協調維修。

  索朗玉珍是手術麻醉科的護士長,“我覺得我是‘無影燈下的流程工程師’——必須確保每台手術像精密的鐘表般精准運轉。”她笑著向記者形容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

  從青澀的“執行者”到成熟的“工程師”,索朗玉珍的蛻變之路,洒滿了汗水、淚水與堅持。

  2014年,當她初任護士長時,業務和管理的雙重壓力壓得她喘不過氣。“那時候,很迷茫,幾乎天天哭。直到2015年,北京協和醫院手術室護士長王惠珍的到來,我的壓力才慢慢緩解。”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時光,索朗玉珍豆大的眼淚奪眶而出。好在陸續有5批援藏人才來擔任手術室的護士長,這很大程度上幫助索朗玉珍用管理思維理順了工作流程、完善了排班機制、找到了科研方向……

  如今,索朗玉珍完成了從“配合好一台手術”到“帶好一支隊伍”的完美轉身。她帶領著平均年齡僅33歲的36人團隊,每天需要配合外科完成40余台手術。

  “今年是我穿上護士服的第17個年頭。從穿上護士服的第一天起,無影燈就成了我的第二個太陽。”索朗玉珍說,17年,6200多個日夜,她見証了生命的脆弱與堅韌,也懂得了手術室護士不僅是技術的執行者,更是生命的守望者。

  產房裡迎接新生命的天使

  “媽媽,我長大以后也要成為醫護人員!”9歲女兒的這句話,如溫潤的春雨,輕輕洒落在趙粒的心田,讓她的眼眶微微濕潤。趙粒是自治區人民醫院婦產科主管護師,工作的這13年裡,在產房這個充滿希望與奇跡的地方,詮釋著“艱辛”與“感動”的辯証法。

  2011年,初入職場的趙粒,在值班醫生尼珍的鼓勵下,邁出了職業生涯的第一步。“別怕!我在你旁邊呢,我會指導你的!”尼珍的這句話,不僅緩解了她心中的緊張與恐懼,讓她順利完成了首例接生工作,更讓她每次回憶起來都感覺心裡暖暖的。

  現在的趙粒每年在產房裡會迎接上百個新生命,見証著生命的奇跡。然而,在日復一日的工作背后,也有不被患者家屬理解的委屈時刻。“有一次夜班時,被患者家屬吼了幾句,加之早上換班又被批評,就覺得自己可委屈了,情緒沒繃住,眼淚止不住往下流。”趙粒回憶道,病房裡的一個藏族奶奶看見了,拉住她的手,用輕柔的聲音安慰她,趙粒感覺所有的委屈和疲憊瞬間都煙消雲散了。

  “婦產科是一個高風險的科室,身體上的勞累和心理上的壓力都很大。”趙粒告訴記者,加上陪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對孩子的虧欠如沉重的大石,壓在她的心頭。但很多時候,患者一句真誠的“謝謝”,又激勵她在這條道路上繼續前行。

  談及未來會不會因為艱辛而放棄這個工作時,趙粒停頓了幾秒后堅定地說:“不放棄吧!能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幫助患者減輕分娩時的痛苦,見証生命的誕生,這就是我作為助產士的使命。”

  血透室的“溝通高手”

  工作日裡,張大宏總會提前1小時到崗。作為自治區人民醫院血透室的護士長,他要一一檢查42台透析機的運行狀態,核對200多名患者的透析方案。

  2005年從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畢業后,張大宏成為自治區人民醫院少有的男護士之一。“以前男護士很少,患者的認可度也低,我的很多同學都慢慢轉行了。但我一直堅持,現在作為一名男護士很驕傲!”42歲的張大宏笑著說。

  從入職到現在,20年時間,張大宏見証了高原血透事業的發展歷程。2008年,自治區人民醫院僅有3台血透機,張大宏回憶起在病床旁搶救患者時的驚險時刻:“當時,一名患者因心衰陷入昏迷,經過緊急搶救后終於蘇醒過來。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專業素養和團隊協作的價值。”現在,醫院的血透室有25名護士、42台血透機,能為200多名患者服務。

  血透患者每周要接受3次、每次4小時的治療,長期與機器為伴容易產生焦慮。張大宏自創了“三分鐘溝通法”:每次穿刺前聊三句家常,讓患者放鬆﹔穿刺時觀察三秒表情,判斷疼痛程度﹔穿刺后叮囑三項注意事項,確保安全。

  2018年,自治區人民醫院牽頭成立了西藏首個血液淨化專科護士培訓基地。面對學員基礎不同的實際,張大宏把“教學課程+實操演練”相結合,將枯燥的護理理論編成順口溜傳授給學員。

  如今,基地已為全區培養47名專科護士,山南、那曲等地陸續建起血透室。張大宏說,他希望將血透服務延伸至縣級醫院,“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治療”。(文鳳)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