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為筆 書寫藏東鄉村振興大文章
——閩藏科技特派員協作機制助力昌都產業發展特寫

在昌都迷人的雪山、草原、湖泊之間,活躍著一批又一批來自東海之濱的福建科技特派員。他們不辭辛勞,以科技為筆,把論文寫在藏東大地上,用科技的力量為雪域高原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用實際行動書寫著助力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
25年前,“科技特派員”這一創新制度在福建省南平市誕生,並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如今,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智力援藏的新路徑,選派閩藏(昌都)協作科技特派員到昌都農林牧等領域,開展專項技術服務。他們通過“訂單式”需求對接和“菜單式”服務供給,成功搭建福建與西藏科技特派員合作的橋梁,推動福建科技特派員制度先進經驗在昌都落地生根。
協作計劃實施以來,已累計選任113名閩藏(昌都)協作科技特派員跨越三千裡山海,從東海之濱福建遠赴藏東明珠昌都,走進高原牧區和林地草原,深入昌都基層一線,圍繞各行業科技服務需求,完成科技援藏工作,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福建科技特派員智慧。
作為首批進藏服務的閩藏協作科技特派員,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養豬研究室主任李兆龍與昌都市畜牧總站副站長、市藏豬研究所負責人普布扎西攜手合作,在短短的十余天裡,走遍3個縣、十幾個鄉鎮和村庄,舉辦6場技術培訓。他們深入養殖基地、合作社和養殖戶中間,進行技術指導,調研種質資源狀況和養殖模式,為昌都藏豬產業的發展傾心盡力。懷著這份對藏豬的特殊情感,返閩后李兆龍依然持續關注昌都藏豬產業發展,並與昌都市畜牧總站共同申報區域科技協同創新專項和實際科技創新研發項目,獲批科研資助350萬元。
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是保障群眾獲得優質醫藥服務、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的關鍵環節。為協助昌都市落實好國家醫療保障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來自龍岩市醫保中心的專業技術人才賴菲菲作為閩藏協作科技特派員,因地制宜地為昌都市醫療保障局建立了DIP相關配套政策、醫保基金使用績效評價與考核機制及DIP付費監測指標體系,全力推動了昌都市DIP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她的助力下,昌都市實現市級4家醫院DIP實際付費的改革目標。
不僅如此,由福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派出中心副主任江晴、技術科負責人尹蘭香、農藥檢測專家黃承遠、獸藥檢測專家湯優4名專家組成的科技特派員團隊,帶領昌都市農業農村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技術人員開展農獸藥殘留檢測新方法研究和標准驗証、新人員上崗培訓等指導工作,突破了昌都市農產品中55種農藥殘留和畜禽產品中“β-受體激動劑”類和“酰胺醇”類中6種獸藥殘留、檢測新項目標准方法驗証、新儀器使用等新技術領域空白。
據不完全統計,首批已完成科技服務的54名福建科技特派員,進藏開展工作2-4周,足跡覆蓋昌都市11縣(區)。在平均海拔近3500米的藏東大地上,為當地開展科技培訓16場次、專題講座14場次,覆蓋基層從業人員1020余人次﹔為科技服務需求單位撰寫標准、方案等規范性文件16份,推動福建省科研單位與昌都科技服務需求單位申報並獲批立項支持省級以上科研攻關項目5項,獲批資助金額達700萬元。
“閩藏科技特派員協作機制,就像一座堅固的橋梁,連接著福建與昌都的科技資源,通過人才交流、項目合作、技術指導等形式,推動閩藏的科技資源共享。它不僅縮小了東西部地區間的發展差距,更為來自祖國東海之濱的科技工作者搭建了施展才華、實現價值的廣闊高原舞台。”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昌都市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郭曉丹表示。
在談及閩藏科技特派員協作時,福建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施頻感慨道:“閩藏科技特派員是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踐,旨在整合兩地優勢資源,促進西藏昌都的產業升級,深化閩藏情誼。未來,我們期望能持續拓展協作領域,優化合作模式,讓更多科技成果在雪域高原轉化,推動當地經濟社會邁向新高度,為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在閩藏協作科技特派員的不懈努力下,一項項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在藏東大地落地生根,一批批科技服務、科技成果在雪域高原開花結果,為當地產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帶動了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描繪出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
隨著閩藏科技特派員協作機制的不斷推進,會有越來越多的科技特派員踏上雪域高原。他們的故事,是閩藏對口支援和科技協作的生動寫照,也為全國其他地區的科技合作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將有更多的科技力量跨越山海,匯聚在雪域高原山川湖泊之間,共同書寫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輝煌篇章。 (萬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