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乃東區金魯社區護林員達瓦歐珠:
雅魯藏布江邊守望萬畝綠林

“江水退下去的時候,河道中淤泥露出來。馬鹿傍晚下山喝水時,不小心陷進去。我們巡林的時候看到了,就打電話找人把它救上來。馬鹿個頭很大,淤泥很深,能陷住它半個身子。沒有七八個人同時用力,根本就拉不動。有時候,人拉也不行,我們就得用汽車把它拽上來。”50多歲的達瓦歐珠向記者講述救助馬鹿的過程。
達瓦歐珠是山南市乃東區結莎街道金魯社區人,做護林員20余年,在雅魯藏布江邊守護著1萬畝防護林。
變遷
“小時候,江邊的樹還沒有這麼多,也沒有這麼粗。我阿爸是社區第一代護林員,我小時候經常跟著他巡視江邊這片樹林。阿爸老了,我就接了他的工作。”達瓦歐珠回憶道,“以前,護林員的工作是防牛羊啃樹皮,防人偷伐樹木,也要時常提醒放羊人燒茶時小心用火。冬天,江邊經常刮風,風沙吹起來,遮天蔽日,沙子從門縫、窗縫鑽到屋裡,到處都是。”
2007年,金魯社區拿到了林業項目,也就是在雅魯藏布江沿岸種樹。大家剛開始也只是為了掙工資,但種樹時間長了,雅魯藏布江沿岸變綠了,群眾的觀念也變了。后來,大家就自覺種起樹來。一年又一年,江邊的樹越來越多,刮風的日子越來越少,風沙也越來越小。
達瓦歐珠說:“現在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在護林上,要把之前種的樹養好,把這片林子保護好,這是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貝啊!”
守望
如今,雅魯藏布江邊,從東往西,100多公裡,都是樹林。
達瓦歐珠告訴記者:“就說我們村吧,這幾十年栽的人工林總共有10萬畝。護林員也越來越多了,我們社區就有10人。樹種也越來越多,有柳樹、楊樹、榆樹等。”
現在,護林員的工作也不一樣了。乃東區、結莎街道給護林員建了微信群。護林員每天巡視時就拍照發到群裡。照片上會自動生成巡視時間、天氣、經緯度,還有護林員的名字。
“我現在的工作是撿垃圾、救助野生動物,維修樹林邊的防護網,發現和消滅病虫害等。”達瓦歐珠說,“每年三四月是護林員最忙的時候。樹木一發芽,蝗虫、黑毛虫等就鑽出來了。如果不除虫,這樹林可就危險了。這時候,林業局就發給我們藥品、噴霧器,再從村裡雇上20多人,我們一起給樹木除虫。”
安居
幾年前,金魯社區在乃東區索當投資有限公司入股100萬元,有近60輛大車搞運輸,還在乃東城區開了一家火鍋店,另外還有40多台自助售貨機、幾間商鋪。4年前,政府招商,有公司把社區南面1000多畝的沙丘推平,固沙后栽上矮化蘋果,土地租金一年就有20多萬元。
金魯社區居委會主任洛桑赤烈說,社區的集體經濟總收入已突破2000萬元。這幾年,每年分紅的時候,60歲以上老年人的生活補貼、大家的醫療保險、水電費都是集體出錢。
除此之外,金魯社區還用集體收入買了8台聯合收割機,2台大旋耕機,還有2台飼草打包機,1000多畝青稞、小麥,收種都不再費工夫。春播、秋收的時候,農機具的加油費也都是集體出錢。
達瓦歐珠笑著說:“我們家8口人,每年分紅能有十六、七萬元。社區群眾現在有大把時間到乃東、拉薩打工,收入更多了。我是護林員,每天要巡林,不能離開。不過,我每年還有1萬元的工資。現在就希望,我們江邊的這片樹林長得更好,在閑置的荒地上再多種些樹,讓環境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好。”(武沛濤 孫開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