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子”變“黃金葉”,茶果套種一地兩收——
西藏墨脫蝶變記

![]() |
格林村茶園景觀。 |
雲霧深處茶飄香,春分時節採茶忙,眼下正是春茶採摘時節。“採茶啰!”隻見身著節日盛裝的茶農與體驗的游客挎著茶簍,下到茶田之中,歡笑聲響成一片。“可別小看這‘綠葉子’,它可是真正的‘黃金葉’。”茶農們一邊採茶,一邊介紹。
西藏墨脫縣,這個曾因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而被稱為“高原孤島”的縣,如今得名“高原茶鄉”。因茶而興,這條特色產業發展之路正釋放出強勁動能。
種下高原“黃金葉”
進入墨脫,路兩旁、半山腰、雲霧間,可見大小不一的茶園。車停瑪迪村口,就見到有人家已經開始炒茶了,記者上前攀談,茶農李東打開了話匣子。
“那時既擔心技術,又擔心銷路,我心裡也沒底啊!”6年前,李東響應政府號召,將家裡的4畝玉米地改種上了茶苗。
墨脫有茶,起於2012年。“從廣東、福建來援藏的工作隊員,發現這裡的氣候條件適合種茶,引進了茶苗。”墨脫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次仁喬說。從第一塊茶田試種,到2013年全面推廣種植,結合對口支援和脫貧攻堅,墨脫縣全鏈條引導、扶持農民種茶。
沒技術,當地人社部門辦起培訓班,從福建、廣東等產茶大省請專家教授茶田管理、制茶售茶。2020年起,墨脫縣先后組織採茶、炒茶等專業技能培訓46期,幾乎覆蓋全縣2400余戶種茶戶。
沒銷路,墨脫縣制定出台《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獎勵政策辦法》,為每年茶青收購量達一定規模的企業給予階梯式金額補貼,提高了茶企收購茶青的積極性。
“春茶,綠茶,4盒。”
“李老板,紅茶發兩斤,地址:北京市……”
打開微信,李東仔細翻閱著一條條訂茶信息。“869個好友,400多個都是游客客戶,我經常在朋友圈發些採茶、制茶小視頻,訂單源源不斷來。”她說,坐擁綠水青山,茶葉品質好,根本不愁賣。
近年來,墨脫縣將發展特色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將茶產業打造成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黃金葉”。據統計,自2015年第一批茶青採摘以來,全縣累計採摘茶青超288萬斤,累計帶動農牧民增收5600余萬元。目前,全縣建成有機茶園103個,總面積1.9萬畝。
收獲致富“黃金果”
“過去,我們靠天吃飯,農作物產量不穩定﹔現在,在科技特派員指導下,農作物產量上去了,品質也大大提升。”德興鄉德興村村民佔堆說。
在德興村一片綠意盎然的茶園,一排排茶樹與枇杷樹錯落有致,這是墨脫近年大力推廣“一地兩收”茶果套種模式的成果之一。不僅提高了當地土地利用率,還促進了土壤肥力的自然恢復,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豐收。
墨脫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劉震介紹,2021年,該局攜手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團隊,對墨脫縣的氣候條件等情況進行調研。根據地理條件,專家團隊提出了以種植枇杷為主的亞熱帶經濟林果發展思路。
經過精心篩選,“白雪早”和“三月白”兩個白肉枇杷新品種在墨脫落地生根。這兩個品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在13%以上,遠超當地傳統種植的紅肉枇杷,口感更佳,市場前景廣闊。
“我們首創新能源智能化枇杷栽培技術模式。”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喻景權團隊與墨脫縣深度合作,隨著新能源“水勢+光伏”雙供能灌溉、枇杷多介質無底盤控根栽培等一系列創新技術的應用,省工、省水、省電、省肥得以實現,幼苗存活率和果苗生長速度也顯著提高。
踏上文旅“快車道”
雪景、原始森林、雲海、茶園……來到墨脫的游客表示,這裡的每個場景都美得讓人感動。
這兩年,墨脫迎來新發展,文旅融合是一個重要機遇。“首先吸納外部先進經驗,加快推進旅游業提檔升級,圍繞創建旅游名縣目標,深入實施全域旅游帶動戰略。”墨脫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李振表示。
“茶旅融合”是甘登鄉格林村在茶園基礎上探索推出的新模式。目前全村共有民宿11家50間房,餐飲店8家,2024年村裡餐飲、住宿收入達90余萬元。
得益於“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服務的逐步完善,“美麗邊城·秘境墨脫”旅游名片越擦越亮。2024年,墨脫縣入選中國十大茶旅目的地。
如今,墨脫縣的“名片”內容不斷增加變厚。“我們將以更加優質的服務、更加暖心的體驗,不斷改善產業發展‘硬環境’,提升發展產業‘軟實力’,推動營商環境優化改善,蹚出一條特色產業發展之路,助力群眾持續增收致富。”林芝市委常委、墨脫縣委書記符永波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