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尼珍:
以科研力量守護西藏生物多樣性

尼珍在實驗室觀察植物樣本。 記者 薛瑩 丹增朗賽 攝
今年2月底,記者一行來到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採訪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組織培養研究室主任尼珍。
自1994年畢業后,尼珍便在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組織培養研究室工作,多年來,她承擔著大量野外調查、植物培育、種苗繁育、野外回歸等工作。
走進植物培養室,一個個無菌培養瓶裡的種苗仿佛都是尼珍的“孩子”。談及這些種苗,她眼中滿是對科研事業的熱忱:“這些種苗都是野外調查時採集回來並培育出來的,像這個金線蓮,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說起珍稀瀕危的金線蓮,尼珍回憶起一次難忘的經歷,“有一次,途經林芝市墨脫檢查站時,工作人員一眼便認出了我們攜帶的金線蓮,並立刻聯系當地林業部門核實報備情況。當時我特別欣慰,一名檢查站工作人員,不僅能認出金線蓮,還如此盡職盡責,這說明大家的保護意識都大幅提升了。”一直以來,科研團隊始終遵循規范化原則,優先採集種子而非活體,全力守護這些珍貴物種。
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種質庫承擔著對野外收集的珍貴資源進行離體保存和人工繁育的重要任務。“我們科研人員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將一些瀕危植物繁育成功並讓其回歸野外。”尼珍說。以金線蓮為例,經過成功繁育后,在墨脫格林村科技特派員的守護下,如今長勢良好,成活率高。
許多植物都有藥用價值,為了減少對野生植物的依賴,避免野外過度採集破壞生態,2014年,尼珍團隊成功繁育毛蓮蒿,並且將組培技術轉讓給相關企業,還為企業培訓了轉接人員,不僅保護了植物資源,也提高了企業增產能力。
“生物多樣性保護任重道遠,需要幾代人接續奮斗。”尼珍表示,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科研工作者,她和團隊一定不忘初心,盡最大努力保存更多物種,利用科研成果為當地企業和生產單位提供有價值的種苗,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當地發展良性互動。(丹增朗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