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生清單”變成“幸福賬單”
——出席全國兩會的西藏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

群眾關心的事就是政府工作報告要強調的事。從“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到“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注重體現“民生為大”。
出席全國兩會的我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一致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內容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期盼。
“政府工作報告把‘做好西藏定日縣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提高重點地區房屋、基礎設施抗震能力’納入重點工作,這為我們做好民生工作特別是災后恢復重建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全國人大代表、日喀則市市長王方紅表示。
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西藏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王方紅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日喀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全面摸清災情損失、打牢恢復重建堅實基礎,科學編制重建方案、抓好恢復重建頂層設計,加快推進規劃設計、引領恢復重建科學合理,全力以赴推動災區災后恢復重建各項工作。”
地震發生后,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國家部委的有力指導下,區、市兩級第一時間組織640余名區內外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全面客觀災損評估﹔第二天,啟動災后恢復重建前期工作﹔第三天,9家勘察、測繪、設計單位共計560余名技術人員開展規劃設計﹔第四天,正式啟動災后恢復重建總體方案編制工作。
“目前已基本完成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3月3日,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正式啟動,災區學校於3月5日與全市一道如期開學。”王方紅表示,下一步,日喀則市將加快推進民房建設等各項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確保農牧民群眾在10月底前全部住上安全舒適的新房,建好美麗新家園。
“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去年社會事業特別是醫療工作取得的成績,我作為醫療戰線上的一員感到十分自豪,特別是親身見証了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為西藏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開辟的新路徑、注入的新動力。”全國人大代表、拉薩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尼瑪在全國兩會西藏代表團審議發言時說。
拉薩市人民醫院近年來的發展變化印証著尼瑪的深刻感受:北京市先后選派10批次171名專家對口支援,該院先后建成國家胸痛中心、創傷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編制床位由2015年的240張增加到550張﹔164名援藏專家與429名醫護人員結成對子,目前,醫護人員可獨立操作的新技術達到221項﹔建強一批臨床專科,新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消化內科和20余個診療學科,439項大病病種實現“兜底”治療……這是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的生動縮影,也是西藏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助推力量。
“從醫31年裡,我經歷了西藏醫療機構從少到多,醫療隊伍從小到大,醫療水平從弱到強的變化,也見証了援藏專家和我院職工親如一家的真摯感情。”尼瑪說,“這也激勵我們堅定不移砥礪醫者初心,秉持醫者仁心,堅定醫者匠心,為全面建設健康西藏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健康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我區政協委員中,花德米、明吉措姆、扎西頓珠、巴桑卓瑪4位委員,都來自我區醫療衛生領域。推進“健康西藏”建設,他們是親歷者更是參與者。
花德米從醫30個年頭,現任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花德米告訴記者,多年來,全區衛生健康系統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聚焦群眾健康需求,全面推進健康西藏建設,形成藏、中、西醫結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建立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醫療衛生事業的穩步推進給群眾帶來了更多堅實“醫”靠。
數據是最有力的証明。全區現有醫療衛生機構1821個、床位2.2萬張﹔西藏免疫規劃接種率已經連續多年維持在90%以上﹔碘缺乏病基本消除,大骨節病自2018年以來就沒有新發病例,大骨節病區全部達到消除標准﹔包虫病人群患病率明顯降低,開展“兩癌”篩查、適齡女性免費接種HPV疫苗、實施兒童營養改善項目,西藏婦女兒童健康狀況得到有效改善,西藏人均預期壽命10多年增長了近6歲……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分量”,讓西藏藏醫藥大學教授明吉措姆感慨萬千:“報告頻頻提及‘民生’兩字,健康也一如既往被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定了包括藏醫藥界在內的廣大健康衛生工作者‘醫者仁心’的初心使命。”
明吉措姆所在的西藏藏醫藥大學已經形成本科、研究生、在職教育等多層次協調發展的教育體系,培養了7000余名藏醫藥本、專科人才。今年全國兩會上,她圍繞藏醫藥學科建設進一步建言:為推動藏醫藥學在傳承創新中高質量發展,希望相關主管部門繼續加大對藏醫藥學發展和研究的戰略性部署,進一步推動藏醫藥學科提升到更高的現代科學體系平台,讓藏醫藥學這顆中華民族醫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更好增進人民福祉。
“就醫看病不僅是‘大民生’,更是群眾向往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礎。”阿裡地區藏醫院院長扎西頓珠表示,民生工作的“升溫”,少不了衛生健康工作的“加力”。
“阿裡地區藏醫院每年門診就診4萬多人次、住院900余人次,在為患者提供藏藥浴、放血等藏醫特色療法的同時,醫院每年平均生產普通藏藥100多種,為守護當地群眾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扎西頓珠說,盡管阿裡地區的醫療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面對12.3萬多人口分散在34.7萬平方公裡的轄區,地廣人稀給醫療衛生服務觸角向基層延伸帶來了挑戰。
阿裡地區距拉薩市1500余公裡,轄區各縣到阿裡地區所在地獅泉河鎮最近的也有上百公裡,而最遠的縣有800余公裡。為了更好地適應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服務的實際情況,扎西頓珠建議:國家和自治區相關主管部門適當增加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編制,優先選拔和錄取阿裡地區戶籍生源定向培養,出台針對邊境地區和高海拔地區的優惠政策,支持航空醫療救護發展,切實保障邊境偏遠群眾生命健康。(張尚華 丹增平措 張黎黎 次旦央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