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培育壯大產業 激發經濟活力

——出席全國兩會的西藏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

2025年03月07日09:57 | 來源:西藏日報
小字號

  2024年,西藏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動能不斷增強,新增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4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3家,文化產業產值增長22%……

  全國兩會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我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之一。

  “2024年,昌都市共實施清潔能源項目30項,完成投資155億余元,清潔能源已成為昌都市第一支柱產業。”全國人大代表、昌都市市長羅慶伍驕傲地說,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是昌都市優勢產業的有力支撐、新興產業投資的強勁增勢。

  近年來,昌都市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個創建”,立足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清潔能源、綠色工業等產業,推動高原特色現代產業體系實現提質增效。

  昌都是國家“西電東送”接續基地、藏東南清潔能源儲備與開發基地,擁有豐富的水、電、光等資源。2024年,昌都市推動“全球最高海拔”大唐八宿縣10萬千瓦保障性並網風電全容量投產,特變電工、東方電氣產業項目落地園區,電力開發、送出通道建設和上下游產業鏈延伸持續完善,推動西藏從“資源儲備”向“戰略支撐”升級。

  此外,昌都市在特色優勢產業上的另一組數據同樣亮眼。

  2024年,昌都市規上經濟保持高位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2%,位居全區第一,獲批“國家綠色工業創新示范區”。

  “綠色工業是西藏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的支柱產業,也是昌都實現‘能源高地+生態屏障’雙目標的核心增長極。”羅慶伍告訴記者,昌都市通過強化運行調度、優化發展環境,推動企業綠色安全發展,鼓勵引導轄區企業以數字化轉型和信息化升級為重點,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著力提升企業設備現代化水平。

  “玉龍銅礦宣告全球首個5000米高原露天礦無人駕駛項目成功正式交付,礦車運用多傳感器融合感知技術,實現了全天候穩定作業。”羅慶伍說,通過技術創新,產業產能持續釋放,2024年,玉龍銅礦產量產值再創新高,成為昌都市首家、全區第二家百億級企業。

  談到過去一年的履職工作,全國政協委員、山南市政協副主席達娃次仁對清潔能源產業建設格外關注。結合考察調研情況,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達娃次仁就山南市基地化理念推動清潔能源產業帶來了相關提案。

  “山南市地處西藏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水能、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資源豐富,‘十四五’以來,山南清潔能源累計發電量達到225億度,相當於節約標准煤約72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915萬噸。”達娃次仁介紹說,近年來,山南市雅江中游清潔能源基地上升為自治區戰略,“內需與外送兼顧”的定位得到明確,街需水電站加快建設,羅布沙、加娃一期光伏項目即將並網發電,已建在建電力總裝機達到548萬千瓦,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正為當地發展綠色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達娃次仁表示,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也為當地和周邊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他告訴記者說,山南市在努力發揮資源優勢、做大做強清潔能源產業的同時,積極引導和吸納當地群眾參與清潔能源項目建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十四五”以來,加查、大古、街需等清潔能源項目間接或直接提供大學生就業崗位超過120個,促進當地群眾轉移勞動力6000人以上。

  達娃次仁表示,著眼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山南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快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全力構建清潔能源‘一基地、兩示范’發展新格局”的部署要求,正全力以赴推動清潔能源發展。他建議,相關主管部門進一步支持山南市因地制宜發展清潔能源等優勢特色產業,加大對清潔能源外送通道建設力度,更好助力山南市生態、產業、效益協調並進。

  全國政協委員勉沖·羅布斯達是藏族唐卡勉薩畫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同時也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的杰出大師。由他創辦的西藏唐卡畫院,不僅先后培養了400余名唐卡繪制高技能人才,畫院創作的傳統唐卡和相關文創產品在文旅市場也獲得了良好反響。

  “這些年來,在國家和自治區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唐卡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良好的傳承與發展,也為西藏的民族特色產業提供了內生動力。”勉沖·羅布斯達說,近年來,我區先后頒布《關於推動唐卡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為唐卡藝術在內的民族手工藝更好融入市場創造了良好環境,帶動了一大批文旅行業相關從業者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近年來,我區立足資源優勢,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內涵,以適應市場多元化需求為導向,重點發展藏毯及藏式紡織品、藏香、唐卡、藏式家具、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等產業,加快促進民族手工藝品向旅游商品的轉化,擴大產業規模,逐步加大現代技術裝備的引進和推廣應用,強化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營銷模式創新等關鍵環節,讓傳統民族手工業在創新中煥發生機與活力。數據顯示,2024年,全區文化產業產值達111.44億元,全區現有各類文化企業12942家,從業人員超10萬人。

  勉沖·羅布斯達認為,通過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西藏民族特色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民族手工藝從業者也正在創新中不斷成長。他表示,未來,隨著我區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西藏民族特色產業必將展現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張尚華 丹增平措 張黎黎 次旦央吉)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