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綠色行動繪就“第三極”生態新圖景

從拉薩林周到山南貢嘎,從雅魯藏布江到羌塘草原,從喜馬拉雅山脈北麓的隆子河谷到海拔5200多米的克古拉埡口,視野所及,綠色綿延,一片片“芳草碧連天”的景象,美不勝收。
數據顯示:2024年,自治區科學實施國土綠化行動,深入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工程,完成營造林106萬畝,修復治理退化草原600萬畝。
自治區林草局通過實施雅江中上、下游生態保護修復等“雙重”項目、南北山綠化工程和西藏“兩江四河”造林綠化工程,建設內容有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等,全年完成營造林建設任務106萬畝。
“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對於西藏脆弱的生態來說,不僅僅是簡單的植樹造林,更是對生態環境一次大膽且堅定的重塑。同時,帶來了宜人的自然景觀,創造了宜居宜業的生產生活環境,更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更多的棲息地和繁殖場所,也讓廣大農牧民吃上了‘生態飯’,像南北山綠化工程,年度勞務用工達260萬人次,勞務增收達8.3億元。”西藏自治區林業調查規劃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普羅介紹說。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24年,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對西藏生態狀況變化進行評估顯示,從西藏目前生態環境的成效上看,水、氣、土壤及生態環境質量均保持在良好狀態,各類生態系統結構整體穩定,生態質量穩定向好,森林、草場、濕地和野生動植物等得到了有效保護,大部分區域仍處於原生狀態。目前,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拉薩市林周縣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內每年飛來越冬的黑頸鶴數量呈現增長趨勢,這是西藏生態環境質量日趨向好的一個縮影。家住保護區附近的群眾索朗說:“黑頸鶴一點都不怕人,好多時候它們會直接飛到我們院子裡來找吃的,我們相處得很融洽。這些年,環境越變越好,黑頸鶴也越來越多,我們挺開心的。”此外,我區藏羚羊、野牦牛、黑頸鶴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呈現恢復性增長。
綠色,是美麗西藏的底色,是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成色。自治區林草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理念,聚焦羌塘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等“雙重”項目和中央財政資金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等重點區域的修復與治理,持之以恆堅持保護優先,以自然修復為主,以人工種草、草原改良、圍欄封育等人工修復為輔,遵循草原生態系統內在規律開展科學修復,著力提升草原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和穩定性。
“2024年,我區修復治理了600萬畝退化草原,不僅改善了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還提高了草原的生產力,為當地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草原生態系統的恢復還有助於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維護區域生態安全。”自治區林草局草原管理處四級調研員譚言慶說,“通過實施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帶動農牧民就近就業和增收。如日喀則市謝通門縣2024年度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投資1759萬元,直接帶動農牧民增收316.62萬元,解決農牧民就近就業9000余人次。”
對於未來發展,普羅表示:“西藏將更加注重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通過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林下種植養殖等多元化產業,將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同時,還將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挑戰,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一個個數據、一項項工程,把西藏這個美麗中國領跑者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年復一年,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碩果累累,一幅幅“綠色”畫卷在地球“第三極”徐徐展開。(文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