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的“奇幻旅行”(嘮“科”)

前不久,一項由北京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機構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在三江源區域約36萬平方公裡的范圍內,約有11萬余平方公裡的區域為雪豹提供了潛在的適宜棲息地。調查還表明,該區域內雪豹的平均密度約為每100平方公裡0.90隻,估計種群數量為1002隻。這是我國首次完成大規模雪豹種群評估。
雪豹,因常在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而得名,為青藏高原及其周邊所特有。然而,歷史上的雪豹曾經來過北京。
早在冰河世紀,雪豹分布范圍很廣,向東甚至到達北京附近的太行山余脈中,向西則遠至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如何確認雪豹的遷徙路線?這得先從冰期動物起源說起。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冰期動物起源於北極。冰河世紀開始前,雪豹的祖先布氏豹等冰期動物,就生活在北極圈附近,隨著全球變冷,冰蓋覆蓋了北半球的廣闊地面,它們就沿著冰蓋向南遷徙,擴散到世界各地。
近些年,隨著古生物化石的發現,科學家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在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發現的一系列化石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的科學家判斷,部分冰期動物很有可能由西藏走出。
科學家認為,四五百萬年前,嚴寒的青藏高原為冰期動物提供了“訓練基地”,冰河世紀來臨后,它們耐寒習性優勢就發揮出來,之后逐漸走出西藏,向外遷徙。目前,“走出西藏”假說已得到古生物學界的認可。基於該假說,科學家找到了布氏豹的化石,確証距今500多萬年前,雪豹起源於青藏高原。
2024年1月,古脊椎所團隊與國際同行合作,從歐亞大陸大量豹屬化石記錄中,識別出5例罕見的雪豹化石,其中3例來自我國甘肅、法國和葡萄牙等地。另2例有點特別,它們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和門頭溝牛眼洞幾萬年前的洞穴堆積物中被發現。甘肅的化石早至250萬年前,這說明在冰河世紀之初,當低海拔地區變冷后,布氏豹便離開雪域高原,向外擴散並演化出雪豹的形態特征。化石分布與科學推測吻合,這揭開了雪豹的“奇幻旅行”。
雪豹如何適應嚴寒高山環境?基於5例雪豹化石,科學家發現,雪豹具備卓越的立體視覺,能夠在復雜的地形中迅速鎖定獵物。它們的呼吸系統不僅高效,還可以更好地加熱吸入的空氣,從而不懼高寒低氧的環境。它們聽力非常敏銳,可以在開闊地帶更遠距離探聽到獵物的動靜。雪豹的咀嚼能力發達,能啃食冰硬的獵物尸體。此外,雪豹奔跑跳躍能力很強,善於捕獵飛檐走壁的岩羊和盤羊。
雪豹也經歷了快速的形態特征演化。這是因為,該時期全球氣候波動性增強,青藏高原被大規模冰雪覆蓋。除了雪豹,適應高山環境的羊類也走出青藏高原。追逐獵物正是雪豹遠距離擴散的重要動力。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北京的牛眼洞同時存在著雪豹和岩羊的化石。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本報記者喻思南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2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