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茫,不要慌張:“我”有“我們”

“這世界有那麼多人,多幸運,我有個我們……”
近日下午,記者一行走進西藏定日縣塘仁村安置點兒童之家的“心靈帳篷”。30多名震區的孩子們,正坐在小板凳上,跟隨西藏星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次旦拉姆一起輕聲哼唱《這世界那麼多人》。
突然,“沒電了!”孩子們驚恐起來,年齡最小的孩子哭了起來。大震剛過,余震不斷,臨時安置點內的供電尚不完全穩定。
“孩子們,不要怕,不要因為哭而忘了笑的模樣,不要因為太陽下山而忘了還有月光。我們一起再唱一首歌吧。帳篷后面的志願者們請幫我們打開你手機的‘電筒’,好嗎?”
“好!”帳篷內外,稚嫩的歌聲飄揚——“也許你身處黑暗之中,快記不清當初的夢”“世上每個人花期不同,你也會和美好相逢”“不要迷茫,不要慌張,太陽下山,還有月光,它會把人生路照亮”……
“讓我們一起大聲說‘不要迷茫,不要慌張,太陽下山,還有月光!’‘我很棒,我的明天一定會明亮!’”次旦拉姆動情說。帳篷內,很多人流淚了。
“我喜歡這首歌,感覺能給我力量。”12歲的達娃頓珠告訴記者:“我相信,未來一定會美好的。”
經當地政府協調安排,震后首個兒童之家設在塘仁村,志願者們在此搭建起了“心靈帳篷”,並免費送給孩子們一批毛茸茸的“傾訴小熊”。每當他們心裡不開心或感到悲傷,就可以來到“心靈帳篷”隨老師做游戲或與“傾訴小熊”訴說心事。這些都有提升創傷后心理復原力的科學依據。
“經歷創傷后,一定要引導孩子們做‘情緒的主人’,而不可做‘情緒的牧場’。悲傷、迷茫、慌張、緊張都有意義﹔但人生路上,還是要引導孩子們在震后向陽成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醫學心理系副教授管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剛見到孩子們時,他們情緒都很緊張。”社工久米旦增說,“所以我們會在帳篷裡,通過情緒解碼‘小課堂’、防震科普、玩游戲等方式,幫助孩子們擺脫對災害的恐懼。同時用帶來的繪本、水彩筆、彩泥等物品,為孩子們療愈心靈創傷。”
地震有痕,人間有情。“震區中,每個孩子都可能是陷入心靈裂縫中的‘我’,‘我們’的責任就是讓幼苗,長出裂縫,繼續成長,繼續開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急心理救援隊領隊吳坎坎說。
心共鳴心,情溫暖情。在嘎旦村、措昂村等村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急心理救援隊建立起了多個服務點,專業的心理疏導人員通過踢足球、繪畫、舞蹈等運動、互動形式,潛移默化為孩子們提供多種心理疏導服務。
“無論能力大小,我們都會努力做好‘心靈修復師’。在孩子們心靈受傷時,用溫暖給出一劑良藥,願這樣的溫暖涌流。”西藏星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德慶玉珍說。
監 制:姜 赟、袁 泉
策劃統籌:史鵬飛
文字記者:史鵬飛、吳雨仁
出鏡記者:郝 萍
攝像記者:許 崢
攝影記者:張武軍、翁奇羽
視頻制作:李昊旭、殷晨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