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交流創新中,新老特產綻放異彩
——山南市第44屆物交會見聞
熙熙攘攘的物交會上,傳來渾厚悅耳的琴聲。
一位花甲老人,手持扎念(六弦琴),旁若無人,沉浸在音樂世界。這位老人名叫羅布次旦,是隆子縣娘嘎村村民,也是扎念琴制作的第四代傳承人。
12月的第一天,山南市第44屆物交會在乃東區魯瓊溝開幕。一大早,山南市民和來自附近鄉村的群眾,開著私家車來逛物交會,十幾畝地的臨時停車場已快停滿。寂靜的魯瓊溝被來自山南、全區乃至全國各地的群眾和客商的歡聲笑語打破。
“這把琴是小葉紫檀做的,”歡快的琴聲裡,羅布次旦的兒子向記者介紹,“所以最貴,2萬元。”
“您眼光不錯,看上我們最好的琴,”看到記者面露驚訝表情,羅布次旦停下彈奏的手指,抬起頭,眼神充滿制琴人特有的儒雅、自信。他笑瞇瞇地說:“從2萬到1千,我們各種價格的琴都有,您慢慢看。”
羅布次旦所代表的娘嘎扎念制作技藝已有300多年歷史,2019年被確定為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歲時,他開始學習扎念制作技術,至今已40余載。
為讓娘嘎扎念走出隆子,在政府支持下,羅布次旦的兒子注冊了克丹扎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吸引本村好幾位熱愛扎念制作的青年人學習,也帶動了更多人參與到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中來。
同樣是木頭的藝術,木碗和扎念不同,它兼具藝術品與生活器具兩種功用。物交會上,來自加查、普蘭乃至尼泊爾的木碗各放異彩。
來自加查縣的商人也是木碗的制作者,名叫佔都,他向記者推銷著木碗:“好木碗紋理扭曲,最好不連貫,這樣的碗才結實。拿一個吧,放家裡也是一件藝術品。”
“除了制作水平,木碗美在它的木紋。每個碗都是獨一無二的。”錯那市的次平一邊幫母親擺放商品,一邊向記者介紹說,“這個糌粑盒來自尼泊爾,這個大碗是我們錯那產的,我們平時都在網上賣,區外顧客都很喜歡的。”
“來看看我們的碗吧!”一旁的攤主向記者喊道,“我們普蘭木碗用料絕對扎實……”
看過令人眼花繚亂的木碗,走過羊卓雍錯湖邊的網紅扎曲(奶渣)攤位,再看過扎囊的帽子,來到藏茶攤位前,最后被錯那莓茶吸引。
“這是我們錯那新特產——莓茶。我們的茶富含黃酮。黃酮有抗氧化、抗炎和保護心血管的作用。”藏族姑娘達瓦央珍遞給記者一杯剛泡好的熱茶,又打開一包樣品,滔滔不絕地介紹著,“您看,茶葉上這層白色的東西不是發霉,它就是黃酮。”
錯那市勒布溝自古就產茶,《格薩爾》裡就有記載。莓茶是安徽省援藏干部引進的,產自勒布溝貢日鄉。全鄉現在有300畝茶園,目前,錯那莓茶已遠銷長三角、珠三角地區。
在熙熙攘攘的物交會上,每一處攤位都承載著傳承與創新的火花,羅布次旦的扎念、佔都的木碗、錯那的莓茶……這些不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使者,將山南的傳統與現代、技藝與文化,傳遞給每一個駐足的人。(孫開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