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瞭望︱父子援藏薪火相傳

2024年11月06日10:41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透過一方小小的對話框,李吉乾看到了一個大不一樣的白朗縣。那裡有熱鬧的大街、穿梭的車流,還有熙攘的人群

  在近30年時間裡,濟南援藏干部持續強化教育引導、提供資金支持、幫建農業設施、提供技術指導、健全產業鏈,想盡辦法、窮盡措施,最終促成蔬果產業在白朗縣落地生根、發芽壯大

  “在援藏工作中,我們父子倆只是一滴水。”

  27年前到西藏的一次探親,在當時17歲的李東心裡種下了一顆名叫“西藏情”的種子。

  1995年,李東的父親、40歲的李吉乾作為山東省濟南市第一批援藏干部,奔赴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白朗縣對口支援。2022年,李東成為濟南第十批援藏干部,踏上父親當年走過的援藏路。

  接過父親及歷批援藏干部的“接力棒”,李東進藏后擔任白朗縣委常委、政府黨組副書記、副縣長,主抓高原蔬菜產業全鏈條打造。

  2024年是對口支援西藏工作30周年。30年來,在濟南市歷批援藏干部的接續奮斗下,白朗縣的大棚蔬菜產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已成為西藏面積最大、品種最多、質量最好的高原蔬菜基地。“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佳話,在雪域高原流傳。

  同一片藍天

  白朗縣城,見証了李東父子的援藏“接力”。

  李東進藏前,已經退休的李吉乾交給他一個厚厚的文件袋,裡面裝著當年濟南對口支援白朗縣十年規劃、白朗縣情況簡介、個人述職報告等十多份材料。

  “這是我當年援藏時保留下的資料,你可以時常看看,或許對工作有幫助。”李吉乾囑咐。

  “每次翻閱這些資料,就仿佛走進了父親當年援藏的那段歲月。”李東說。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作出全國對口支援西藏的決策部署。山東為選派第一批對口援藏干部進行了廣泛動員,李吉乾第一時間報名。1995年5月18日,李吉乾與其他48名援藏干部一起抵達雪域高原,擔任白朗縣委常務副書記。

  “我與白朗縣由此結下不解之緣。”1997年暑假,盼望已久的李東來到白朗縣探望父親。

  在白朗縣住了40天,李東瘦了十多斤。一名住在隔壁的當地干部看著心疼,專門蒸了大包子送來。“我到現在都記得那個味道,蘿卜餡加了辣椒面的西北風味,吃起來特別香。”他說。

  探親期間,李東參觀了日喀則當地的宗山古堡、帕拉庄園等地,對西藏歷史、文化有了初步的直觀認識。

  三年援藏工作結束后,李吉乾帶回很多有關西藏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的書籍。在隨后的十幾年中,這些書籍以及父親的口述,成了李東進一步了解西藏的“窗口”。

  2016年,第八批援藏干部報名啟動,李東第一時間申請,卻遺憾落選。2019年,第九批援藏干部報名,他再次落選。

  “援藏工作體現了我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一種制度安排。”李東說,隻有最優秀的干部人才才有此殊榮。“我深知當時的自己還不夠成熟,沒有達到新時代援藏干部的高標准,必須繼續努力。”

  2022年,李東終於圓夢,作為援藏干部來到父親曾經揮洒汗水、奮斗付出的地方。

  在李吉乾記憶裡,白朗縣城“隻有一條街道,到處都是土房子﹔當時還是搖把子電話,通話時經常斷線。”他告訴記者,為了方便當地干部群眾和外界聯系,濟南在1996年支援了白朗縣50部程控電話。

  如今,情況已大大改善。工作之余,李東經常與父親視頻聊天。透過一方小小的對話框,李吉乾看到了一個大不一樣的白朗縣。那裡有熱鬧的大街、穿梭的車流,還有熙攘的人群。

  “援藏是持續性工程,每一批隻有三年,希望你把這份事業接續做好,不留遺憾。”父親的話,李東一直記在心中。

  在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李東(右一)在與當地種植戶交流(2024年6月21日攝) 丁汀攝

  同一份事業

  對口援藏,成就了這對父子的事業傳承。

  盛夏時節,白朗縣各地大棚瓜果開始集中上市。西瓜、草莓、櫻桃、香瓜、小番茄等源源不斷銷往周邊縣區和拉薩等地。

  兼任白朗縣蔬菜專班辦公室主任的李東,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實。他行走在各個鄉村,查看大棚果蔬的生長狀況,了解物流、銷售等情況。

  白朗、江孜和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的部分鄉鎮,依南北流向的年楚河而居,擁有廣袤的田地,千年來以種青稞為主,被譽為“西藏糧倉”。在濟南歷批援藏干部和歷屆白朗縣委、縣政府的接茬努力下,蔬果產業已成當地主要產業和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重要渠道。全縣現有大棚2200余座,種植面積1.74萬畝,果蔬品類達30多種,年產瓜果蔬菜6萬余噸,產值近3億元。

  而在近30年前李吉乾入藏時,種菜,對於高原農民來說還是一件新鮮事。

  試點初期,隻有一小部分人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多當地群眾持觀望態度。等到種的菜賣了錢,老百姓餐桌上的菜品也多了,越來越多人願意嘗試種菜了,不會種、種不好的問題又接連而至。

  在近30年的時間裡,濟南援藏干部持續強化教育引導、提供資金支持、幫建農業設施、提供技術指導、健全產業鏈,想盡辦法、促成蔬果產業在白朗縣落地生根、成長壯大。

  格桑旺姆是本地人。2018年大學畢業后,她回到家鄉——白朗縣巴扎鄉彭倉村,與姐姐德吉卓瑪一起從事大棚蔬菜種植。彭倉村是當地最早從事大棚蔬菜種植的村庄之一,如今已成為當地的蔬菜大棚技術推廣示范村和鄉村振興示范村。

  2021年,格桑旺姆在援藏干部幫助下到濟南學習溫室種植技術,學成歸來創辦了白朗縣金豐園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今年收入已達40余萬元。“現在,村裡種大棚的積極性很高,效益也好,這是我決定回鄉搞大棚種植的重要原因。”她說。

  在濟南第十批援藏干部的引導下,格桑旺姆和村民開始種植有機蔬菜,當地不少蔬菜大棚已安裝傳感器、攝像頭、自動溫控系統等。種植戶可以通過手機遠程操控,澆水、施肥、調溫等流程更加智能化。

  “白朗縣大棚果蔬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歷批援藏干部打下的基礎,而我們這一批援藏干部的任務就是推動果蔬產業升級。”李東說。

  濟南第十批援藏干部深入調研發現,做優做強“高原蔬菜之鄉”品牌,必須抓好生產端和銷售端,打通蔬菜產業鏈。

  “我們瞄准內地市場需求,堅持標准化高質量種植,適當調整種植結構,與內地蔬菜打時間差,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李東介紹,為開拓國內城市高端市場,還針對內地高端客戶群體推出了“城市合伙人”舉措,拓寬高原高端有機蔬菜銷路。

  “在援藏工作中,我們父子倆只是一滴水。”李吉乾說,白朗縣的發展離不開黨的好政策,也與本地干部和歷批援藏干部的辛勤付出緊密相連。

  數據顯示,1995年,白朗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隻有1026元,財政收入75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235.3萬元。2023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520元,縣級生產總值達到18.14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3672萬元。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濟南歷批援藏干部“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的接續與傳承之下,年楚河畔果蔬飄香,高原人民的飲食結構更加健康,生活愈發富足。

  同一種情懷

  雪域高原,銘記著援藏干部們的他鄉情緣。

  27年前初次進藏的李東,認識了鄰居家7歲的兒子多吉佔堆。當時,相差10歲的兩人留下了一張合影。畫面裡的多吉佔堆身著藏裝,與李東並排站立。“后來雙方父母工作調動,我們慢慢就失去了聯系,但我一直記得他。”李東說。

  到白朗縣不久,李東就拿著照片四處打聽這位兒時的伙伴。最后,通過縣政府一位藏族老司機,打聽到了多吉佔堆的下落——當年照片中羞澀的小男孩,如今已成為拉薩市公安局城管分局奪底派出所的一名民警。

  有一次,李東去拉薩出差時,探望了多吉佔堆。“我倆相見,激動相擁,仿佛一對失散多年的兄弟。”李東說。一樣的老照片,多吉佔堆家也保存著。“有時父母會翻出來,給我講當年的故事。”多吉佔堆說。

  1995年11月,白朗縣多個牧業鄉遭受雪災。進藏僅半年的李吉乾,踩著80多厘米深的積雪,來到海拔5000多米的東喜、者下兩個牧業鄉現場指揮抗災救災工作。在走訪入戶過程中,他將隨身攜帶的錢財全部留給了有困難的家庭,回到縣城又帶頭捐款支援受災群眾重建家園,當年捐款900元。

  “西藏與內地省市發展有差距,援藏干部到這裡就是要努力改善當地群眾生活,讓他們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李吉乾說。下鄉調研時,他時常會帶些生活用品分發給當地的老百姓。

  “要以真心對待身邊的人。父親這樣說,也這樣做。”在援藏工作中,李東遵照父親當年的做法,積極幫助當地群眾,與他們交朋友、結親戚。

  2022年7月26日,李東下班回家途中偶遇看門店的大學生扎西桑珠。此后兩人成為朋友,李東還去到扎西桑珠的老家——拉薩市尼木縣“走親戚”,並讓兒子與其建立了聯系。2024年6月,他在巴扎鄉遇到了殘疾戶丹增加央,此后多次前往其家中探望,並建立了幫扶關系。

  “再有一年,我的援藏工作結束了。我會像父親一樣,不管到哪裡,都始終關注白朗縣的發展,因為這裡是我們的第二故鄉。”李東說。(邊巴次仁 白明山 李鍵 陳尚才 呂星 丁汀)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