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走近丙察察

本報記者 鮮 敢
2024年10月29日10: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察瓦龍鄉境內的怒江大拐彎。
  扎 洛攝

  遠眺察瓦龍鄉。
  本報記者 鮮 敢攝

  車輛在丙察察上行駛。
  扎 洛攝

  在國內自駕游愛好者群體中,“丙察察”一直是個熱門話題。去年,紀錄電影《消失的丙察察》以這條公路的變遷,反映新時代以來雪域高原的發展變化,引起廣泛關注。

  丙察察原是一條由滇進藏的簡易公路,風景優美但也十分艱險:它懸挂在深山峽谷與懸崖峭壁間,路面坑窪泥濘,途經超過150處塌方落石區域,三座海拔超過4000米的巍巍雪山橫亙其間。這也讓它成為越野愛好者挑戰自我、自駕游客進藏最偏愛的一條路。

  近年來,隨著滇藏新通道的建設,丙察察作為其中一部分被改建升級。曾經“雄鷹也飛不過的高峰”,現在已開工修建隧道,建好后,通行條件將大為改觀。

  近日,記者踏訪丙察察,聽一群堅守在那裡的人,講述他們與丙察察的故事。

  

  今昔丙察察

  219國道經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龍鄉到察隅縣城的這一段,就是大名鼎鼎的“丙察察”,其中有超過270公裡的非鋪裝路面,布滿鋒利的碎石、大大小小的“炮彈坑”。

  沿著219國道一路西行,進入西藏的第一站,就是察瓦龍鄉。它地處丙察察線的中點,倚在怒江峽谷邊。這裡很小,轄區居民約5000人,商戶不到300家﹔這裡又很大,轄區面積4670平方公裡,比2個深圳的面積還大。

  這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又有著橫斷山區獨有的復雜山地地形,森林、雪山、裸岩地,“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車行途中你能看到景觀隨著空間的更替不斷變化。”回憶起初來察瓦龍時看到的魔幻綺麗景象,察瓦龍邊境派出所副所長汪文忠無比感慨。

  除了美好的記憶,還有令人心驚的經歷。彼時的路還很窄,也沒有護欄,有些路面甚至有20多度的傾斜,稍有不慎就會掉進旁邊的萬丈深淵。

  據汪文忠回憶,當時去離鄉鎮最近的鄧許村,10多公裡的路,他花了1個多小時。最可怕的還是到格日村和處尼村的經歷。格日村地處怒江峽谷之中,除了需要開車途經一小段丙察察線路,還需徒步走10多公裡的“挂壁小路”,這條路最窄處隻能通過一匹馬。這條“馬路”的盡頭是處尼村,距離鄉鎮有50多公裡,2019年前是察瓦龍鄉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庄。未通公路前,由於當地地質復雜,村民外出需攀岩壁、過吊橋、坐溜索,手腳並用,甚至爬行。

  “對我來說,開展走訪工作輕車熟路,但像這樣每走一步都心驚膽戰的走訪還是第一次。”第一次的走訪經歷,讓汪文忠萌生退意。

  隨著走訪的深入,他發現這裡聚居著藏族、漢族、傈僳族、怒族、白族、獨龍族等多個民族,民風淳朴,團結和睦。但交通的不便讓這裡的百姓備嘗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短缺之苦,特別是一些有慢性疾病的獨居老人,因為不能及時用藥,還得忍受病痛的折磨。

  為了解決村裡群眾的困難,汪文忠每次走訪或出警都會帶上群眾所需的生活物資和藥品,充當起臨時“快遞員”。走多了,習慣了,漸漸地,他不再懼怕路途的艱險,愛上了這片美麗的土地。開車、騎馬、騎摩托,隻要能載貨的交通工具他都能輕鬆駕馭。2022年,格日村和處尼村迎來整村搬遷,通往轄區各村的路也修好了,但是老百姓早已習慣了這個經常來看他們的臨時“快遞員”,“有事就找汪警官”成了當地群眾的口頭禪。

  守護丙察察

  2020年1月9日下午,一輛青海牌照面包車途經丙察察大流沙區域,不幸被飛石砸中,車上7名群眾受困,情況十分緊急。察瓦龍邊境派出所接到報警后,迅速組織人員趕往現場救援。所長索朗多杰帶領兩名民警以盾牌為掩體,冒著飛石砸落的危險,三進三出,從滾石區救出被困人員並拖出車輛。

  有圍觀群眾記錄下了救援全過程並發布在網絡上,網友被那張3位民警沖進落石區的照片深深打動,並稱他們為“最美逆行者”。也是從那時起,大家才知道丙察察上一直有群默默堅守的移民管理警察。

  大流沙區域是指丙察察在察瓦龍鄉境內的一截不過200米長的沿江路段。路邊山體岩壁裸露,因地質原因,山石極易崩塌滾落,加之山風振動等因素,70度斜坡上常有大小飛石如流沙般滾落怒江,時有過往車輛在這裡被落石擊中。

  “從單位成立到現在,我經歷的救援差不多有300多次。”索朗多杰說,2022年8月的一次救援十分驚險。那次救援中,碎石砸向他的頭部,尖銳的棱角在他臉上劃出一道近20厘米長的口子,頓時血流不止,嚇壞了同行的民警和被救出的群眾。索朗多杰卻打趣道:“一定是老天想給我烙上難忘的印記,這是‘勛章’嘞!”

  正是有了民警們的堅守,老百姓和游客才有了在艱險路段通行的勇氣。現在,路修好了,救援少了,但每天去大流沙區域巡查已成了索朗多杰的工作習慣,一旦發現天氣不對或是存在落石風險,他都會組織民警守住路口,勸阻車輛。

  溫情丙察察

  “十天結下的感情,在城市裡也許一輩子也體會不到,這就是我旅行路上的故事!”來自雲南的游客熊正林曾在微信朋友圈發出這樣的感慨。

  2020年5月底,熊正林與朋友一行9人由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前往西藏察隅縣游玩,途經丙察察時突遇山體滑坡,想掉頭返回,卻被另一處塌方擋住了去路,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一側是高聳的山峰,一側是湍急的怒江,情勢危急之下,他們求助了察瓦龍邊境派出所鬆塔執勤點的民警。

  當時在執勤點的民輔警和政府工作人員一共6人,儲備的果蔬肉類等食材隻夠吃兩天,可他們還是一致決定將新鮮食物全部留給游客,自己用方便面和罐頭等充飢。

  到了晚上,峽谷裡氣溫驟降,民警們還將床鋪、被子分給游客。食物吃完后,為避免引發游客不安情緒,民警們徒步穿越塌方路段到附近村庄求助,解決物資保障問題。

  6月1日,便道搶修好后,民警用摩托車將游客送往附近城鎮。十天的相處,這群遠道而來的游客把這群溫暖的移民管理警察深深記在了心裡。

  2021年,譚登戈調到察瓦龍,擔任派出所教導員,這些溫暖的故事一直感染、激勵著他。

  進入夏秋兩季,察瓦龍鄉時常連續降雨,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遇有車輛滯留在路上,譚登戈就帶著民警徒步穿過塌方區,向過往的車輛說明情況,並送去食物。

  今年9月初,因山體塌方,大量車輛滯留在察瓦龍境內,其中一輛車違停在道路中央。民警上前查看才發現,一名外地游客突發急性闌尾炎,因劇痛無法駕駛車輛,病情十分危急。考慮到前往察隅縣城路途較遠且尚不能通行,譚登戈趕緊聯系雲南丙中洛邊境檢查站,開通綠色通道,將游客接力送往雲南貢山縣人民醫院。經過及時救治,該游客已康復返程。譚登戈常說“溫暖是雙向奔赴的”,派出所裡懸挂的一面面錦旗,也印証著這句話。

  融入丙察察

  每周,民警羅鬆毛郎都會提前准備好宣傳資料、警民聯系卡、群眾新換領的証件等物品,去轄區的各個行政村挨家挨戶走訪。

  “新警”羅鬆毛郎2019年從武警邊防戰士轉為移民管理警察,從戍邊一線來到察瓦龍,脫下軍裝換警服。從小在青海長大的他,剛來時一句當地方言也聽不懂,工作起來非常不便。為此,他一面向老民警求教,一面利用走訪的機會,跟當地群眾“學說話”。

  轄區面積大、交通距離遠、出警時間長,在他的建議下,派出所把一部分調解室、宣傳點、便民點搬到了村裡,實現就近就便服務轄區群眾。如今,黝黑的皮膚、說著一口流利地道的方言,羅鬆毛郎已不是群眾口中的“外鄉人”。

  在察瓦龍,“新警”不止一個。95后民警張富榮在工作中練就了一身“平衡術”。第一次出警時,車在暗藏“炮坑”的土黃色石子路上顛簸,張富榮的胃裡好似翻江倒海,到達目的地剛下車就“一吐為快”。看著老民警在救援現場奮力鏟雪,幫助群眾將車從深陷的雪地裡拉出,全身癱軟的他覺得十分羞愧。張富榮清楚,來到察瓦龍,與顛簸打交道在所難免。為了不拖后腿,每次出警遇到路遠、難走的村庄,他都會主動申請前往,希望早日適應這裡的路況。“少吃東西、隨車擺動、分散注意力”,他漸漸適應了這樣的出警路,還總結出克服身體不適的經驗。“我們派出所每個民警都是在這樣的顛簸中練就特殊本領。”

  成立僅7年的察瓦龍邊境派出所,已有越來越多“新警”加入,曾經的“業務新手”逐漸成長為“救援主力”。這群移民管理警察用心守護著丙察察,讓萬千游客在平安暢行中飽覽壯美風光,他們也成為當地群眾和萬千游客心中另一道美麗而溫暖的風景。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