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生態優先高原美——西藏綠色產業惠民生

2024年09月19日11:45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小字號

  從羌塘高原到高山峽谷,在初秋的雪域高原一路行走、一路觀察,記者發現,這裡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得到有效保護,人們也依托寶貴的生態環境,努力創造著更美好的生活。

  雪山腳下植良藥

  高大茂密的鬆林間,村民們正熱火朝天地揮動著鐵鍬。

  “這是在挖什麼?”記者問。

  “挖塘。”待土地平整,這裡將種下一棵棵藏黃精幼苗。

  米林,在藏語中意為“藥洲”,是公認的藏醫藥發源地。種植黃精,是米林市米林鎮幫仲村雪嘎小組的新產業之一。2023年,米林引進了雲南雲中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幫仲村,開發林下仿野生種植黃精500畝。

  “土壤沙性,林下腐殖質深……這裡優越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合黃精的生長。”從雲南來到西藏,企業種植技術負責人李偉始終相信這個選擇。

  挖塘、種苗,會不會破壞生態平衡?

  “不會。”李偉說,“不伐一棵樹,是我們最初的承諾。林下種植,既保証了黃精的高質量種植和可持續採收,也能很好保持水土,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在米林鎮邦仲聯村,50多座連棟溫室整齊排列,在崇山密林之間的開闊地上十分顯眼。站在大棚內的田壟上,工作人員拿起小鏟子小心翼翼地挖起來,沒幾下,胖嘟嘟、白瑩瑩的川貝母就出現了。

  “曾經,貝母因村民上山無序挖掘,面臨資源的短缺﹔現在,我們引導村民們種植貝母,為他們提供收入。目前在產業園務工的群眾達1.3萬多人次,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邦仲聯村黨委書記程攀說。

  高原迎來“新朋友”

  “呦呦”,一群來自東北的梅花鹿在海拔4000米的山間跳躍。東北的鹿,緣何出現在青藏高原?

  “工布江達縣設有白唇鹿自然保護區。這裡有純淨的空氣、水源,密布的山林、草甸,為什麼不試試看呢?”娘蒲鄉黨委書記陳雲飛說。

  2023年,娘蒲鄉黨委整合資金150萬元,並聯合企業從“中國鹿鄉”遼寧省鐵嶺市豐西縣引進鹿種。就這樣,工布江達縣高原生態養鹿基地建起來了。

  建在大自然裡的牧場,鹿群的活動空間有近50畝。一年下來,鹿的成活率達95%以上。

  雪域高原的“新朋友”,除了東北的鹿,竟還有海鮮。海拔超過2900米的林芝農墾嘎瑪農場,增氧機發出陣陣轟鳴。清澈的池水中,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歡快地躍出水面。

  長期以來,受高海拔和特殊氣候的影響,西藏的水產品主要依賴外地輸入。如何改變這一現狀?

  “直接將海鮮養上高原。”林芝農墾嘎瑪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米林市(珠海)工作組副組長林浩生下定決心。此后,大家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適合林芝本地的高原水產養殖模式,不僅填補了當地鮮活海鮮市場的空白,更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預計今年,農場能向西藏各地輸送鮮活海鮮20萬斤,收益可達300萬元。”林浩生說。

  生態旅游人氣旺

  來到山南市加查縣安繞鎮熱果村,四處林立的核桃樹映入眼帘,微風輕拂,枝葉沙沙作響。

  加查縣的核桃樹種植面積達30.67平方千米,現有核桃古樹3600余株,形成了獨具高原特色的生態農林景觀。

  “人們世世代代親近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使得加查核桃林能夠大規模存在且生長千年。”長江大學核桃科技特派團的劉利平博士說。

  從2020年第一次走進加查,從事古樹保護的她現已成為這裡的半個“老鄉”,見証了這片核桃林和人們如何互相哺育、共同成長。

  在學者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每一棵百年以上的古核桃樹都有自己的“身份証”,掃描標牌上的二維碼,樹齡、產量等基本情況一目了然。

  外來游客越來越多。隨著核桃林名聲遠揚,游客慕名前來,促使村裡建起了20多戶藏式風情民宿、佔地2000平方米的休閑帳篷營地。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不可負。生態旅游已成為西藏實現綠色增長和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在沃德貢杰雪山下的山南市桑日縣增期鄉雪巴村,通過發展“溫泉經濟”,雪巴村村集體經濟2023年達到537萬元,旺季每天接待3000余人次﹔

  在瀾滄江畔的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千年古鹽田猶如一個個巧克力排,錯落有致,與奔涌的瀾滄江相映成趣,吸引游客前來“打卡”﹔

  在雅魯藏布江畔的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僅上半年,村子就實現旅游等收入370萬元,各地游客用各色口音匯成一句“扎西德勒”。(方莉)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