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重慶對口支援昌都:十輪接力且看藏東巨變

2024年07月29日11:00 | 來源:西藏日報
小字號

重慶援建的察雅縣吉塘鎮洒咧營地。

重慶援建的渝昌工人文化宮外景。

2024年,芒康縣青少年赴渝開展交往交流交融活動。

重慶幫助類烏齊縣建成牦牛全產業鏈,讓類烏齊牦牛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全國牦牛全產業鏈典型縣稱號等多項品牌認証和榮譽獎項。

重慶專家指導察雅縣中藥材種植。

重慶援建的芒康縣人民醫院新貌。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論起素有“高原小重慶”之稱的藏東昌都與巴渝重慶的相似之處,細數起來還真有不少——同樣是山水環繞之城,相似的地勢錯落,同樣獨特的建筑風格,加之隨處可見“重慶元素”的學校、醫院、餐館等,30年的對口援藏,讓藏東昌都這顆閃耀明珠與巴渝重慶這座熱情山城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對口援藏任務以來,重慶市先后選派10批援藏干部人才對口支援昌都市級單位以及察雅、芒康、類烏齊三縣,重慶市級有關部門和對口支援區等單位從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大力援助,並不斷拓寬援助領域、豐富援助形式,實現了由“輸血式”援藏向“造血式”援藏的轉變,為推動昌都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民生為本 傾情傾力增進福祉祉

城鄉基礎設施得以改善,市縣鄉村的醫療、教育水平得到提高,越來越多的昌都籍百姓走出家門實現區外就業……這些都得益於重慶市對昌都的援助支持。

“沒有民生的改善,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變得毫無意義。”承諾的背后,是重慶市對口援藏留下的一縷縷印記。

對口援藏30年來,重慶市歷批援藏工作隊始終把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放在對口援藏工作的首要位置,累計實施民生項目814個,投入各類資金32.24億元,推動醫療衛生“補短板”、教育援藏“斬窮根”、民生設施“打基礎”,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今年5月,一位動態心電圖顯示合並多種心律失常,有時全心停搏高達11秒的80歲老阿媽,在昌都市人民醫院成功重獲了“心”生。這是昌都市人民醫院首次成功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案例,也是重慶市醫療援藏成果的精彩一瞥。

聚焦醫療援藏,30年來,重慶市累計選派援藏專家486人,援助建設和設備資金約2.1億元,幫助昌都市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100余項,5家醫院加入重慶市11個醫聯體和32個專科聯盟,率先探索“組團式”醫療援藏並在西藏地區全域推廣,幫助昌都市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三甲”,芒康縣人民醫院、類烏齊縣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二甲”……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不斷滿足藏東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

自1995年對口援藏以來,重慶市選派3批次90名優秀教師“組團式”援助昌都第一高級中學,55名優秀教師參與“萬人援藏援疆支教計劃”對口支援芒康、察雅、類烏齊三縣學校。援藏教師在昌都累計聽評課4800余節,舉辦講座100余堂,教研活動1000余次,先后組織892名本地教師赴渝研學﹔在“一區三縣”先后實施“淨水工程”“明亮工程”“溫暖工程”,有效改善了教學環境和生活環境﹔建設察雅縣重慶幼兒園、芒康縣重慶幼兒園、類烏齊縣重慶幼兒園,並選派多批次柔性援藏教師團隊,使教學水平得到極大提升。

除了醫療、教育,重慶市援藏工作隊還在住房、就業等民生問題上持續發力,累計安排資金3.2億元,實施脫貧攻堅項目72個,500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有房住”,受援三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協調提供公職崗位185個,招聘163名西藏籍高校畢業生在渝工作,帶動2114名西藏籍人員在渝就業參保﹔重慶援藏工作隊作為17個援藏省市唯一代表在自治區就業創業工作會上作經驗交流……

產業為綱 持續增強內生動力

30年前,類烏齊縣的牦牛肉只是當地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銷往北京、廣州、重慶等30多個城市。

30年間,重慶市第一批至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立足受援地資源優勢,幫助類烏齊縣建成牦牛全產業鏈,讓類烏齊牦牛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全國牦牛全產業鏈典型縣稱號等多項品牌認証和榮譽獎項,實現了畜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和生態環境增綠的高質量發展目標。

“感謝重慶市援藏工作隊為我們縣修建了雙創產業園區,入駐企業不交租金,隻需支付企業運行的水電費,節省了投資運營成本。”察雅縣礦植物顏料有限公司負責人曲珠感激地說。

在重慶市對口援藏的大力幫扶下,2018年,察雅縣扶貧開發產業園(雙創產業園)建成,現入駐企業15家,年產值達1.4億元,不僅使當地手工業由“小而散”向“產業化、標准化”轉變,還帶動當地25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

放眼藏東,重慶產業援昌的事例不勝枚舉。重慶市歷批援藏工作隊聚焦“富民興藏”發展定位,嫁接“巴渝優勢”,孵化“藏東品牌”,將昌都所需與重慶所能相結合,推動昌都產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援藏工作隊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三區一高地”創建工作要求,牽頭編制《昌都市創建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規劃》,全力推動“3+4”特色產業發展。同時,在昌都實施虫草增產、青稞深加工、蜂蜜加工銷售、貝母種植、藏香豬養殖、牦牛育肥等項目,在渝建成2個昌都市農特產品直銷店,實施“昌品入渝”消費幫扶“五進”活動,帶動30家企業的300余種產品在渝銷售。

為全方位、多層次推進產業援昌,重慶市援藏工作隊協助建成朗頂康姆、康巴花都等一批重點旅游項目,助力開展1個5A、3個4A級景區創建﹔立足昌都區位優勢,推動83家渝籍企業落戶昌都。2020—2024年5月,重慶市援藏工作隊專門成立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針對性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引進招商引資項目22個,到位資金27.28億元。

交流互融 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這是我第一次乘坐飛機遨游天際﹔這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見識繁華城市﹔這是我第一次遠行千裡收獲珍貴友誼……”今年5月,11名芒康縣青少年深情地表達了自己跨越1400公裡來到重慶參加“渝芒走親 山水相連”交往交流交融活動的心情。

2023年,重慶市援藏工作隊圍繞“交往—行程設計有新意、交流—行詣走訪有誠意、交融—行走途中有深意”主題,成功打造“雪域雄鷹培育計劃”“渝芒走親 山水相連”三交品牌。一年多來,“雪域雄鷹培育計劃”“渝芒走親 山水相連”三交品牌已經成為新時代重慶與昌都交往交流互融的美好象征。

在重慶西藏中學,來自昌都市察雅縣中學的藏文老師葉旦加與當地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生活。“在重慶西藏中學,除了藏文老師,其他各學科老師均是重慶當地老師,師生們關系都很融洽。”葉旦加告訴記者。

為了讓重慶市優質教育資源更多惠及藏族孩子,2014年秋季,重慶市教委安排部分重點中學面向昌都籍學生開設昌都代培班,現已為昌都代培初中生770名、高中生472名。如今,昌都代培班已是重慶市教育援藏的一張響亮名片。

除此之外,重慶市援藏工作隊還策劃實施“大手牽小手·民族一家親”結對幫扶活動,援藏隊員成為昌都福利院30個愛心家庭、200余名藏族兒童的“愛心爸爸媽媽”﹔選派11個縣(區)118名村(社區)干部赴渝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培訓﹔組織宗教界人士、從未走出過大山的昌都農牧民等赴區外參觀考察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

30年來,重慶市援藏工作隊注重文化交往,通過百花齊放的文化潤昌形式,讓渝昌兩地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舉辦昌都市文化旅游專題展,昌都地理、人文等150余張圖片、236件(套)實物在渝展出,人民網、新浪網等36家中央、省級和地方媒體給予報道,現場網絡直播觀看量超60萬人次﹔

開展“翰墨傳情·渝昌連心”“渝昌一家親·奮進新時代”“再走援藏路·再敘援藏情”等系列特色活動,鍋庄、弦子、熱巴等昌都特色文化走進區外﹔

開展愛心助學結對幫扶行動,渝昌兩地14所中小學結成友好學校,3000余名師生通過遠程錄播課堂開展教學互動﹔

……

看得見的變化書寫在昌都的城鎮鄉村,看不見的變化刻在各族干部群眾的內心深處。

“感謝重慶市援藏工作隊讓我們享受到這麼好的學習條件和醫療條件。”

“感謝重慶市援藏工作隊提高了我們的居住環境和居住質量。”

……

30年來,享受到重慶市對口援藏“成果”的群眾常懷感恩之情,他們把這種溫暖的情誼傳遞在雪山高原間,凝聚成愛國奉獻、團結互助的主旋律。(萬慧  吳剛)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