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直擊!海拔5300米,消防員是如何開展救援的?
近日,日喀則市消防救援支隊(以下簡稱“支隊”)組織13名高海拔山地救援骨干在卓奧友峰(8201米)沿線及日喀則市定日縣絨轄鄉(地質災害隱患風險點),平均海拔5300米處開展高原高海拔實戰化訓練。此次訓練瞄准“專業化、職業化”,立足“高寒、低壓、缺氧、大風”等極端實戰環境,旨在全面發揮轄區地域地理優勢,全面檢驗超高海拔山地救援隊建設成效,全面探索優化高原地區災害事故救援體系,為下步極端環境及冰凍雨雪災害救援奠定了實訓基礎及課題數據。
實戰極端環境 實訓戰法技能
此次訓練緊盯超高海拔雪線以上救援及雪崩、泥石流等典型災害事故,選定卓奧友峰沿線及日喀則市定日縣絨轄鄉作為訓練場地,並針對性完成“實景檢驗、實裝測試、實戰練兵”等任務。主要在海拔5700米的雪線山坡開展迷途失溫傷員轉運轉輸﹔在海拔5300米處完成搜救犬雪埋人員搜救及單兵作戰帳篷搭建﹔在海拔5100米處完成無人機環繞搜索、定點守候、紅外勘察﹔在卓奧友峰沿線開展1小時復雜、負重、低溫、缺氧環境徒步行進﹔在雪線前開展“雪情分析、雪況篩查”﹔在“強磁場、極大風”環境下,完成衛星便攜站及圖像自組網等通信設備效能測試等科目,有效檢驗了高海拔山地救援隊實戰救援能力,進一步篩選出了一批“業務精、體能好、學習快”的業務骨干。
掌握能力極限 強化數據指引
結合支隊高海拔山地救援隊現有裝備器材,“分海拔、分環境、分氣候”圍繞“體能極限、裝備極限、保障極限、技術極限”四個維度開展全面測試,同時對現有搜救犬雪埋搜救能力進行了評估分析。採集4500米、5000米、5500米等海拔下心率、血氧、血壓、溫度等身體機能數據﹔在山脈埡口“微風、強風、大風”環境下,收集各海拔階段人員機能數據及救援措施實施效能﹔在5000米以上海拔監測無人機、370M手台、標配戶外電源等通信裝備續航測試、信道測試、起降測試﹔充分檢驗了保溫擔架、半身(全身)吊帶、通用繩索在超高海拔救援環境下的實戰效能。同時,將數據納入滅火救援數據庫,為下步建強健精高海拔山地救援專業隊及課題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撐。
深化成果運用 提升實訓成效
此次實訓,支隊組織全體參訓骨干集中研討實訓經驗,通過“研討交流、問題分析、解決對策”的流程,提出實用性建隊意見10余條,總結固化實踐成果。針對力量編成,結合作戰單元提出“一主一備”的優化編成意見﹔針對高寒缺氧快速適應難題,從“輕量化裝備、科學化保障、精細化追蹤”等方面優化防護裝備攜行清單和參數配置標准,提升救援隊員作業效率﹔針對強磁場通信干擾的問題,明確“優化傳播路徑、定點干擾隔離”的模式,提升通信質量﹔針對食宿條件惡劣,后勤保障困難的問題,提出“保溫、保暖、保能源”思路,重點利用可燃能源進行基本保障,利用電能進行輔助保障等舉措﹔探索形成“模塊化運輸、熱量食品保障、液壓氣動組合”等參考意見,為高質量建隊提供了有力輔助。
下一步,該支隊將拓展深化超高海拔實戰化訓練成果,創建與夏爾巴專業登山隊員的聯勤聯訓機制,致力打造日喀則高海拔山地救援品牌,為全區高山、高原、高寒地區救援任務的高效執行提供日喀則經驗。
來源:日喀則消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