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泥土芬芳 記錄奮斗足跡(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
——本報2024年“新春走基層”活動回眸
進民居 下田地 |
本報山西分社記者鄭洋洋:這段時間,正是採藕農戶最忙的時候。我在山西運城市黃河邊的薛公村體驗了一次挖藕。站在泥巴裡深一腳淺一腳,還要俯低身子摸藕,很不容易,不一會兒腳掌就變得冰涼。近年來,當地發展特色產業,有的村民一個月就能賺將近1萬元,這正是,幸福的生活要用勤勞的雙手創造! |
本報貴州分社記者程煥:春節期間,我搭著穿梭於貴州苗嶺山區的5639次列車沿途採訪。趕集賣貨、外出求學務工,它是沿線群眾出行的重要選擇。這趟“慢火車”,助力農產品走出去,助力老鄉腰包鼓起來,給老鄉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 |
本報雲南分社記者葉傳增:節日的鮮花,表達著人們對新春的祝福。在雲南昆明市的一個花卉產業現代化示范園裡,我看到了集智能溫室、水肥一體化、無土栽培於一體的種植新模式,見証了從“靠天吃飯”到智慧農業的轉型升級。盛開的鮮花,就像今日的中國,充滿生機與活力。 |
探園區 巡海岸 |
本報福建分社記者劉曉宇:春節前夕,我實地探訪了福建廈門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在海上環衛管理站,一群被稱為“海上美容師”的環衛工作者精心保障海岸清潔,參與了美麗中國“廈門畫卷”的建設。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在這裡,我們一同見証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
本報山東分社記者李蕊:前不久,我來到山東煙台市長島南隍城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好幾次出海都因惡劣天氣折返,歷經7個多小時才能到達,與工作人員同吃同住5天……從“一條魚”到“一條鏈”,這次採訪,我感受到科學養殖的力量,展望未來,相信這首“海洋牧歌”會越唱越響亮。 |
本報西藏分社記者徐馭堯:在喜馬拉雅山深處,我跟著森林消防員在西藏墨脫縣的密林中穿梭,他們說:“早就走習慣了!”“習慣了”,是我們採訪時常聽到的三個字,但我們不僅要聽受訪者“說”,更要跟著受訪者“干”,這樣才能真正感知到更多工作的細節和堅守的力量,這正是我們抵達現場的意義所在。 |
訪村落 行高原 |
本報政治文化部記者鄭海鷗:新春之際,我來到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平岩村,這裡自然風光、傳統風貌、文物古跡兼而有之。通過和當地村民和非遺傳承人交流,我聽到了很多致力於傳承創新的精彩故事,這些故事背后,是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美好生活。 |
本報青海分社記者賈豐豐:車子穿過群山,來到可可西裡的茫茫山野,凜冽的寒風中一片寂靜……我和分社同事喬棟的一次採訪行程,是可可西裡一代代巡山隊員的日常。他們常年堅守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而我們用文字記錄、用視頻呈現、用圖片定格,在最動人的守護中,展現責任與使命的內涵。 |
跟農民一起下田地,探尋科技興農的魅力﹔和旅客一起搭火車,體驗流動中國的生機﹔與工人一起進車間,感受新春開工的干勁……龍年新春之際,人民日報社精心組織、扎實開展2024年“新春走基層”活動,一大批編輯記者奔赴鄉村田野、工廠車間、城市街頭、邊疆哨所,在扎實採訪中增強腳力,在敏銳觀察中增強眼力,在深刻思考中增強腦力,在用心記錄中增強筆力,腳下帶著泥土的芬芳,採寫了一系列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報道。這些作品角度多、切口小、接地氣,呈現歡樂祥和、喜氣洋洋的新春圖景,定格團結奮進、隻爭朝夕的追夢身姿,記錄溫暖和諧、欣欣向榮的錦繡中國,引發了廣大讀者和網友的共鳴。
今年的“新春走基層”漸近尾聲,但“走基層”永遠在路上。這裡,我們選取部分編輯記者“行”的畫面、“走”的感悟,記錄實踐、總結經驗,為新一年繼續扎根基層、深入群眾積蓄能量!
(本報記者 宋 宇)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4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